
背景信息:2023年2月1日,钟杰博士发起了第二届中国心理咨询师职业发展小会。以下为参会嘉宾杨芳芳的发言稿。

我是专职执业的咨询师,从事咨询工作12年,工作经历从到机构兼职到独立执业再到创办机构。我的前半生是一名小学教师,教导主任,从教二十年,2016年辞去公职成为全职咨询师,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目前工作室有1名合伙人5名入驻咨询师,今年计划招募咨询师。
许多人认为纯粹靠咨询很难养活自己,我并不这样认为,因为我就是一个活例,我基本是全职咨询,不仅养自己还要养机构。我们机构的来访基本都是来自当地,面对面的工作。我们对市场做一个大概的预估,一个五百万人口的城市,按照1%的心理有困难的比例会撑死多少咨询师?有人会说,哪里会有这么多人愿意来找咨询师呢?那你就要反思一下自己,为什么别人会找不到我们呢?你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呢?这就是我的经营思路。也是作为一个行业推广的思路,市场上出现劣币逐良币,因为良币躲在巷子深处,坚信酒香不怕巷子深,一边哀叹嫉妒一边自命不凡。我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同时不看好这个职业的发展。但随着对市场的了解和普通人群的交流,我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即使是茅台也需要广而告之。行业发展也需要不断推广,这不仅是因为咨询师需要生存,也是咨询师的一个责任。独立执业七年,我可以有底气告诉立志成为咨询师的人,只要愿意以此为生,那么就可以成为年入几十万的咨询师。当然,前提还有你可以为它付出的努力。咨询师一定发不了大财,但养活自己达到中产生活水平是没有问题的。很多新手咨询师避免自己成为韭菜,但我认为咨询师作为韭菜,在生长过程中有必要的四刀。

“个人体验”是咨询师成为病人的遮羞布,“病耻感”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体验。行业内常常会有一些鄙视链和攀比,比如强调谁“病”的更重,比如强调个人体验次数,这都是满足自恋的一种防御。有一个职业是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胜任的,就是教师,为什么?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学生。我们常常说:“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可是如果你连猪都没见过,你怎么知道自己扮的是猪?所以如果想要成为一名咨询师,先要“成为病人”。我们都知道没有绝对健康的人。这个病指的可能是“无知-困惑”、“痛苦-障碍”,如果你对自己没有这些觉知,那么觉得自己没毛病可能本身就是一种病。我从2012年开始个人体验之旅,从江湖郎中、执业咨询师到各路大咖到新手小白,见证了各种咨询方法方式。譬如被连续咨询两个小时收费,譬如与治疗师的多重关系带来的伤害与影响(咨询/督导/合作等)。我在执业道路上避开了这些点,收获不亚于各种伦理培训和专业培训。在个人体验的道路上,我从一个茫然无知瞎撞的小白,到过度小心,“非大咖大牛不找”,最后到了去理想化的阶段。现在我依然在做个人体验,也知道寻找适合自己以及自己需要的咨询师。重要不是名气多大,技术多硬,而是治疗师的人格水平和职业态度,对来访者的尊重、支持和珍视。
从你接诊第一例个案开始就应该接受一对一的个体督导,在咨询师的职业发展道路上,再优质的团体督导也无法替代个体督导。除了专业技能之外,督导师还可以为咨询师提供职业发展规划和指导,包括咨询工作的讨论。督导师本就不应该只是一个技能指导者的存在。他和治疗师的差别很多时候就像是一个贯注性的母亲和保护性的父亲。他们将自己的情感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位置以及不同的视角传递给我们,都让我们可从经验中获得学习。我在不同阶段有幸遇到的几位督导师都为我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帮助,我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的不仅是专业,还有作为一个人的真实与真诚。在督导过程中,他们都给到我很大的犯错空间,他们只在伦理的边缘会很明确地说“不可以”,其余都是你可以去尝试,如果你太想要他们告诉你怎么做,他们也是会比较小心地给出自己的建议和做法,强调只是参照,并依旧鼓励你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去尝试。在这些具有足够自由的督导空间里,我切身体验了“坚定中保持弹性”“温柔地守护边界”。督导后期我可以提出和督导不一样的见解和视角,有的督导师会强调我们之间的同侪关系,相互促进成长。这真诚的谦卑后面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平等与尊重。如果你不是医学背景,最好找一个精神科背景的督导师。如果你的职业规划是独立执业,最好找独立执业的督导师。如果你是兼职咨询师,可以找有着高校或医院咨询经验的督导师。
我认为目前国内中字头的几大培训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系统性,他们大多是招收已经有临床经验的咨询师或治疗师,课程内容也是针对有精神分析基础的学员而设计。我最了解的中挪班比较算是具有系统观念的培训,它整个的培训过程就是一个治疗过程,第一期是初始访谈,第二期是治疗过程,第三期是结束治疗。但我是完成了整个培训之后才反应过来它培训架构的意义。在这之前没有人跟我解释或介绍过,作为咨询师应该这样生长。首先要学习鉴别诊断以及评估(精神病学,心理学),训练个案概念化的能力,开始在一对一督导下的简单的咨询工作,如果一开始接太困难的案例会对咨询师的执业信心带来损伤,咨询师首先需要被保护才能帮助到脆弱的来访者。无论从我自己被治疗的经验和执业经验来看,我都会鼓励心理咨询师职业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无论你是心理学,精神病学还是半路改道,都需要从基础专业知识开始出发。
这一刀是指付费或出卖劳动力,在咨询机构获得接访收费个案的机会。在从事咨询工作的早期,我是宁可选择在机构接访也不愿意独立执业的,因为种种经历让我意识到心理咨询是具有风险的职业,如果有一个更大的机构为我分担风险,在我看来无论怎样的分成比例都是我愿意接受的。在我自己成立咨询公司之后,我进一步理解为什么咨询师需要向机构付费。如果你把心理咨询看成职业,把咨访关系看成商业关系,那么就不难理解商业成本除了场地经营之外的流量成本。我计算过我们机构的获客成本,正常运营的情况下,每位来访的成本至少在1000到1500之间,各大平台的获客成本在500-1000之间。如果一个机构或者平台的收入只依靠咨询收入,从公司运营角度来分析一定是亏损的。只有依靠批量生产才能平衡或者创收。咨询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无法成批量销售,那么就只能做培训,以及自产自销降低成本。地方小机构只能接政府采购的心理健康服务订单才能产生一些咨询之外的效益。如果咨询师把所有的成本都计算在来访者身上,相当于由来访者为你承担了执业风险,首先和“以来访者为中心”的咨询伦理相冲突,其次,咨询定价必然会很高,但太高了你又无法获得流量,所以咨询师必然会需要承担投资风险。这样咨询师和来访者、咨询师和机构都可以形成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咨询师进入机构或者平台可以避免“独孤求败”带来的孤独,甚至是走火入魔。咨询师也需要抱团取暖,即使是独立执业的咨询师也需要加入一些同侪团体,获得执业过程中的支持,了解行业发展的方向。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不仅需要深度也要广度。同时,在关系中才能看见自己,这是团体存在的意义。杨芳芳愿意把自己在小会报告的文档分享给大家,点击链接可以下载观看。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证号:1114000008200249)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助理心理师
(ZX-19-152)
作者 | 杨芳芳
编辑 | 方容
文中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推荐你看
为保障您与他人的咨询品质,本中心谢绝空降突袭
如需咨询,请至少提前一天通过小助预约~
电话:18000214180
微信:18000214180
(周一至周日9:00-17:00)
南昌市南京东路898号国信医药谷
官方网址:http://www.readpsy.com
地点:医药谷
具体地址:南京东路898号京东鹿鼎家居旁 茶叶市场对面
站台:青山湖大道站或高新大道站
线路:1号线
出站后分别沿青山湖大道或高新大道往南京东路方向,步行十分钟可到中心所在地

江西睿德心理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站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