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故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心理故事 > 正文

伤痛不会停留在挥棒那一刻

admin 2021-11-18 6762 0

作者 | 熊猫也算猫叭

编辑 | 苏先森

本文首发江西睿德心理转发请关注留言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提起“家暴”,我们是不是首先就会想到家庭中丈夫对妻子施行暴力?

可是:


截自豆瓣小组@关注家暴下的孩子

微信图片_20211118093642.jpg

截自豆瓣《中国反家暴纪事》短评


父母对孩子施行的家庭暴力,有时却容易被忽视。中国自古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的训诫,即使到强调人权平等的现今社会,也仍然有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所属物,不顾孩子感受对孩子过度施行暴力。

南方、李萍和吴子劲在《儿童保护中多领域专家团队的国际经验及在中国的探索》中结合国外文献分析了一组中国儿童遭受暴力的数据:

有20.6%-32.5%的儿童遭受过不同程度的身体暴力,15.4%-23.7%的儿童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情感或精神暴力。由于家暴发生在家庭内部,具有隐蔽性,再加上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较弱,实际数字可能会更高。

看到这里有读者可能会问,什么程度叫家暴?孩子犯错误我打他也算家暴吗?


什么是家暴?



我国现行的《反家庭暴力法》规定:家庭暴力即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狭义的家庭暴力仅限于夫妻或者有亲密关系,未婚同居的男女朋友、解除夫妻关系的配偶。从广义上讲,家庭暴力主体为家庭成员,即父母虐待子女,丈夫殴打妻子、兄弟姊妹发生暴力冲突。(敖姗,2020)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从对象上来说,父母虐待子女属于家暴;从形式上来说,家暴不仅包含行为上的暴力,也包含语言上的暴力;从结果上来说,不管是造成外化的身体伤害,还是内化的精神创伤,都算对被家暴者的侵害。

其实,还有一类被忽视的群体:家暴目睹儿童。这类儿童往往不是被直接家暴的对象,可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却目睹了家庭成员(如父母)之间的家暴,属于受精神侵害的对象。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目睹家暴的儿童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及暴力代际传递的可能性;我国学者通过临床实验、归纳分析得出家庭暴力会使目睹儿童产生生理、心理和认知行为方面的问题,并注意到目睹儿童可能习得暴力行为机制。(陈郑之,2018)


微信图片_20211118093852.jpg

截自《天水围的夜与雾》



这算家暴吗?



那么我们回到上面的问题,“孩子犯错误我打他也算家暴吗”

为了适当惩罚让孩子不再犯错误?打孩子的时候是有理智的,还是无理智的?如果家长在打孩子是因为孩子无意间做了错事,或者因为不如父母的意,甚至是大人心情不好撒气在孩子身上,伴随着“你怎么这么没用”、“你丢我的脸”、“你去死吧”等等带有人身攻击的话语,而不是把“打”当成一种合理教育方式,在适当惩罚的同时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打、希望他怎样改正,那家长就要警惕反思自己的行为,这可能属于家暴的一种。


微信图片_20211118094021.jpg

截自《新警察故事》


其次,从打孩子的方式来说,如果父母不是用戒尺等控制力度的方式,而是采用揪耳朵扇耳光、拳打脚踢、掐脖子等带有侮辱性质的行为,那就属于过度惩罚,会对孩子的身体及心理都造成伤害。


看到这里,你可能还有一个疑问:那频率呢?从小到大打孩子的次数屈指可数,这也算家暴吗?


首先,法律中对家暴的定义只是从语言暴力方面限定了“经常性”的频率,从行为上并没有限定;其次,笔者个人认为,不论次数,只要行为过激,哪怕只有一次对孩子的、或者让其目睹到了拳打脚踢,可能都会对其身体或心理造成不可逆的创伤。

微信图片_20211118094155.jpg

源自网络



家暴对孩子的影响




01  生理方面

家暴对身体方面的影响是最直接可见的,常见的有淤伤、流血等,更严重的有烫伤、骨折、残疾等等。

微信图片_20211118094317.jpg

图源微博@历城检察


02  心理方面

毫无疑问家暴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巨大的,笼罩在家暴阴影下的孩子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治愈童年。

精神分析及行为有关理论认为,儿童会主动去理解家庭暴力对自己产生的影响,从而构建对家暴的认知,他们会在家暴行为中产生自责的情绪,导致儿童容易出现抑郁和焦虑的心理问题。

从发展理论看,在家暴环境中,儿童对他人的信任程度会受到与父母之间信任关系的影响,父母之间和亲子之间信任程度越低,儿童对他人的信任度也会随之降低。

创伤理论认为受家暴影响的儿童会产生创伤综合征,当儿童面临危险状况时,他们将无法很好地利用自身的内在资源或外在资源去应对问题。

依附理论则认为受家暴影响的儿童因长期处于家暴的混乱环境中而无法与父母建立起安全的依附关系,就会影响到将来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的能力。(黄舒婷,2019)

由于孩子小时候无法完全形成三观,他只会想:为什么爸爸/妈妈会这样对我呢?别人家的孩子也是被这样对待的吗?

通俗来讲,孩子的喜怒哀乐完全被父母拿捏,他们在家庭中体会不到温暖与爱,只会察言观色,想今天有没有做错什么事会不会被打?想今天爸爸/妈妈心情好不好,会不会打我?从小在惶恐中长大,自然会极度缺乏安全感,缺乏爱人与被爱的能力。

微信图片_20211118094415.jpg


源自网络

03  家暴的代际传递

班杜拉(Bandura)在其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他们的许多行为是在观察中习得发生的”。在家暴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施暴者,也可能继续成为受虐者。

1.从受虐者成为施暴者

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中有研究者结合当地公安司法部门、妇联等机构备案登记存在严重家庭暴力的资料,对四川省绵阳市某社区38例严重躯体施暴者与38例非施暴者根据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基本一致配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儿童期遭受躯体虐待对其成年后严重躯体施暴行为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但也有研究表明,国内社区家庭暴力严重躯体施暴行为的代际传递现象中,儿童期目睹家庭暴力成年后更容易成为严重躯体施暴者,而儿童期经历家庭暴力不一定成为严重躯体施暴者。(柳娜,陈琛等人,2015)

国内有学者经实证研究发现,儿童时期目睹家庭暴力会让其形成通过暴力解决问题的思维甚至是行为方式,那么在家庭关系中也会使用暴力解决冲突,这样长辈的家暴传递到了新生代身上,就形成了暴力代际传递的恶习循环。

上一代人的悲剧延续到了下一代人身上,这样的恶性循环让人沉痛。在感到悲痛的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对家暴这一社会问题的重视与干预也亟需努力,不再让其存在于“家务事”,重视每一个受虐者的求助,才能打破循环,减少悲剧。

微信图片_20211118094556.jpg

源自网络


2.继续成为受虐者

也有一部分儿童在成年后会延续儿童时期的受虐行为,继续成为另一个家庭的家暴受害者。

一方面受虐者从小的家庭环境让其极度缺乏对家庭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同时容易形成低自尊高依赖的性格,没有发展出良好的社会功能,很难独立生活。

另一方面这可能与他们小时候接收到的信息有关,他们不知道如何爱人也不知道真正被爱是什么感觉,他们从小到大接收到的可能都是“打你才是爱你”、“打你说明还有人管你”的信息,没有形成正确的亲密关系的概念,所以在新的家庭中继续成为受虐者,延续悲剧。

随着《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与推行,以及社会舆论对于家暴的关注,近年来家暴在我国的普及越来越多,只是对于家暴受害群体特别是儿童的心理健康、以及对家暴目睹儿童的关注,还需要社会各机构的努力。

微信图片_20211118094651.jpg

图源Unsplash@phammi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END


参考文献

[1]  敖姗.(2020).家庭关系中的暴力研究. 法制与社会(36),108-109.

[2]  陈郑之.(2018).家庭暴力中目睹儿童代际传递的研究现状综述. 社会工作与管理(02),44-51.

[3]  黄舒婷.(2019).家暴对儿童的社会工作个案介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深圳大学).

[4]  柳娜,陈琛,曹玉萍 & 张亚林.(2015).家庭暴力严重躯体施暴行为的代际传递——目睹家庭暴力.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1),84-87.






有态度  有温度  有尺度

本中心提供英国Tavistock 模式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

考试焦虑   情绪调节
行为障碍   学校适应

人际障碍   亲子沟通






相关推荐

  • 情绪稳定,何尝不是一种霸凌

    情绪稳定,何尝不是一种霸凌

    文章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作者| 妙黛、编辑|花花最近网上有一个非常火的视频,被称为“一碗面引起的崩溃”。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对情侣一起去吃面,结果等了半个多小时面才上来。女孩吃了一口之后发现,面不仅坨了,而且还有...

    2023-05-06 1472 0

  • 最负向的情绪能量不是愤怒不是恐惧,竟是它……

    最负向的情绪能量不是愤怒不是恐惧,竟是它……

    心理学家DavidR.Hawkins分析了各类情感的能量等级,从最负面、伤身的情感,到最正面、滋润的情感,所有情感里面,排名最低的不是愤怒、悲伤、恐惧,你认为应该是什么?排名最高的不是骄傲、勇气、真爱,你觉得会是什么? David提到“...

    2023-05-06 3988 0

  •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

    本文摘自:《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作者:[英]罗伯特·戴博德本文整理:姜宛彤本文编辑:方容经典语句1.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2.但你要明白,世界还在继续运转,不会因为你情绪不好就停下来。3.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

    2023-05-06 1167 0

  • 五一假期,宅家必备心理学小说,推荐来啦!

    五一假期,宅家必备心理学小说,推荐来啦!

    作者|王雅妮编辑| 方容01《女心理医师》ABOUTthisBOOK【作者】毕淑敏【简介】这是一篇长篇小说,分为上下两册。小说以主人公的生活感情为主线讲述了心理师与来访者的故事,以女心理师贺顿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在她和丈夫...

    2023-05-01 664 0

  • 越禁止,越要看!学生看「耽美」这么流行,到底什么东西?

    越禁止,越要看!学生看「耽美」这么流行,到底什么东西?

    作者|胡嘉骊、胡嘉祥、王雅妮、姜宛彤编辑| 方容耽美,最初指无法到达的终点。随着小说的发展,赋予了它新的意思:“耽”,沉溺;“美”,则指美好的事物。耽美,即沉溺于美好的事物。耽美最早是指一切以美为基准的事物。耽美一般有漫画和...

    2023-04-17 8832 0

  •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爱你有几分?” 这里给你答案!附:费舍尔爱情量表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爱你有几分?” 这里给你答案!附:费舍尔爱情量表

    “爱情是一种瘾。当进展顺利时是一种完美的上瘾,而不顺利时则是一种可怕的上瘾。”——费舍尔做完下面的《费舍尔爱情量表》,看看你对TA的”恋爱感觉“,你爱TA到底有多深?你对TA上瘾了吗?好啦~问卷已经做完了,你已经看到答案了。费舍尔从生物学的...

    2023-04-03 349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