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2022-08-26 1247 0
作者 | 郑晓星 编辑 | 方容
01 无法被看见的愤怒 我的一个来访跟我抱怨,两年前她借了妈妈娘家一个做生意的亲戚10万块钱,借的时候说只借半年,半年后一定还。半年过去了,亲戚没有还钱也没有和她联系。她想着这两年疫情生意不好做,估计亲戚也是资金无法周转,体谅对方不容易,也一直没有和对方提还钱的事。 过了1年,亲戚还是没有还钱也从未主动和她联系过,她心里有些不悦,觉得亲戚即便生意不好做,一时还不上钱也需要主动和自己说一下,而不是一声不吭。于是她很委婉地主动联系了亲戚,询问亲戚最近生意如何。亲戚发了语音一番诉苦,大意就是生意不好做,和各个部门不好打交道,钱经常被银行冻结,自己也是愁得不行,并承诺再过三个月就还钱。她也不好说什么,想着自己暂时也没有急需钱,就没有催了,但还是很含蓄地提醒了一下:“钱你先用着吧,有什么意外提前说一下。” 三个月很快就过去了,亲戚一直没有和她联系,她还是体谅亲戚估计还是有困难,怕催得急了让亲戚难堪,就继续等着。又过了三个月,亲戚还是没有任何音讯,她又硬着头皮询问亲戚最近生意如何?表示自己家里有急用,希望亲戚能够还钱。亲戚说最近生意挺好的,但卡被银行冻结了,今年7月底应该可以还钱。她就没再说什么。一等又等到了8月,亲戚还是保持沉默。她非常烦又要跟亲戚要钱这件事。 有一天,她和妈妈聊天,愤愤不平地说起妈妈家的这个亲戚借钱不还的事。 她的妈妈马上跟她说:“你不要老催着她还钱,她现在生意不好做,你不要把人给得罪了。” 她一下子觉得心里堵得不行,本来只是想表达一下自己的委屈,没想到在妈妈的言语里自己还成了个恶人。 她也很生气地跟妈妈说:“反正以后你家里的亲戚再找我借钱,我是肯定不借了。” 妈妈一听这话,就居高临下地教导她:“你不要态度那么狂妄,你要知道,你保不齐也会有落难求着别人的一天,你总要给自己留一些退路。” 她听了这番话更加生气了,恨恨然地对妈妈甩下一句话:“不管我今后过成怎样,我是绝不可能求着你们家的亲戚的。” 母女俩最后不欢而散。
02 丧失客体爱的焦虑
事后她一直在反思,自己为什么那么生气,同时她也恼火地察觉自己竟然也有着有一天可能会失去一切需要求助于他人的担忧。明知道妈妈说的很没有道理,也明知道妈妈一直就是喜欢反驳和训导她的人。 以她的见识和社会地位,已经远远超出了她妈妈的认知范畴,她以为自己已经可以站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包容妈妈无知的态度。 但她发现,不管她获得多少成就,在她妈妈面前好像都一文不值。妈妈的话和说话的态度把她内在的不自信、卑微、胆怯以及不相信自己能够拥有幸福生活的歪曲信念,血淋淋地剥开袒露在她面前。 这么多年,她不断地努力,保持在一个优秀的位置上,就是为了反抗父母植入在她心中的必须要仰人鼻息的生活态度。当她对母亲暴怒之后她又感到极度的悲伤,她不得不承认,终其一生,她都要与自己内在很多的"不配和不值得"的卑微信念做斗争。 以前一直以为唐代诗人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因为诗人年迈,回到故乡怕了解到太多的物是人非,怕无法经受太多的丧失而发出的感慨。而她每一次返回家乡,也总是期待中混杂着很多胆怯,她一直没有细究自己在胆怯什么。此刻,她终于明白,自己所胆怯的是无法得到母亲的认可,无法获得自己想要的在亲朋好友面前的扬眉吐气以及来自于他人的羡慕和钦佩的眼光,她需要用这些来弥补自己幼年因为总是处在对他人的羡慕和嫉妒中的委屈和忍耐。 从焦虑的层面进行分析,她的胆怯是来自于丧失客体爱的焦虑。在她潜意识中有一个可怕的幻想,假使她无法处在一个比他人优秀的位置上,她就会坠入到那个被他人嘲笑和蔑视的位置,她时刻担心会因为自己不够好而无法得到他人的喜欢和爱。 为了抵御这种丧失客体爱的焦虑,她一部分发展出了“升华”的防御机制,化压力为动力,努力学习、努力工作,让自己始终处在永不懈怠的上进状态中。 可是当我们的优秀只是一种对于内在脆弱自我的防御时,这种优秀就像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并没有办法构建我们内在的安宁和自在。 于她也是一样的,她利用一种世俗所认可的优秀标准确保自己处在一个不会遭到他人攻击的位置的同时也在被动攻击他人,当她需要别人羡慕她的优秀的时候也意味着需要别人承认自己不如她优秀。 也就是说,她很难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去与他人交往,她需要通过控制和贬低他人的方式来获得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安全感。
03 自恋受损的悲伤 从她无法理直气壮地表达对于亲戚言而无信的愤怒和刻意表现出来的谦逊的态度,以及她对他人“认可”的过度需要,可以看出她的“真自体”一直被或深或浅的羞耻感裹挟着,不管她发展出了多么貌似强大的假性自体,她的心里始终住着当初那个卑微、胆怯的孩子。 而我们说“真自体”越弱小情绪越易摆荡,也越容易被“伤到”,也越需要执着于“我”的某个面向去支撑“我”的存在与价值。 在这里,高功能和低功能者的差别在于,高功能者有能力运用其自我功能,通过学识、财富、地位、容貌等获得“自体客体”的镜映,但此时工具化了的自我被误认为了自体。而如果自体的存在无法被看到,也就无法在眼中看到他人,会有着骨子里的自我为中心和对他人的漠视。 从自恋受损的层面来讲,一个在生命的初始就被迫接受自己的弱小和卑贱的个体,这种自恋之伤,是伤在了骨子里。一个底层自恋受损的人,会更多依赖于身份和话语来维持自体的自尊感,也即防御体验自体的羞耻感。而自体越强大的人,也就越不执着于身份所建构的“我”。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非常强调一个人的骨气,孟子是这样形容一个有骨气的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思是人不管处在怎样的处境中,都不会改变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那么我们说,这种不随着经济能力、社会地位等外在的条件而改变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就是一种坚定的真实“自体”的呈现。我们也会在现实生活中看到,有一些人,即使非常平凡也能乐观豁达不卑不亢地对待生活;有些人即使家财万贯、身居高位,也依然有着很多局促不安。 也就是说,自体足够坚实的人,如若按能力只能处在扫大街的位置上,那就踏踏实实、自自在在地扫好自己的街,不卑不亢;如果按能力能够做教授,那就好好地当个教授,不倨傲不自矜。此时,身份只是自体的一个附属,而无法越俎代庖、鸠占鹊巢。而自体不够坚实的人,则恰恰相反,“身份、金钱、地位”等附属品反客为主,形成很多“假性自体”,从而让真实的自体无法发出声音。 当孩子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带着无数的恐惧和不安,但同时又以一种最为本真的方式呈现自己。孩子如何把弱小的自我力量和无所畏惧的言行举止整合成一个恰如其分的真实自我,很大程度上仰赖于被养育过程中从父母身上所汲取的父母客体的力量以及所内化的父母客体的态度。 孩子能否拥有真实自在的人生和主要养育者的人生态度是否真实自在有很大的关系。 养育难,并不是难在父母无法掌握正确的养育技巧,而是难在父母是否下定决心为了孩子勇敢面对自己内在的困难。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晓星心理医生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推荐你看
预约登记表
预约咨询
18000214180 18000214180@163.com 南昌市南京东路898号国信医药谷
文章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作者| 妙黛、编辑|花花最近网上有一个非常火的视频,被称为“一碗面引起的崩溃”。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对情侣一起去吃面,结果等了半个多小时面才上来。女孩吃了一口之后发现,面不仅坨了,而且还有...
2023-05-06 1784 0
心理学家DavidR.Hawkins分析了各类情感的能量等级,从最负面、伤身的情感,到最正面、滋润的情感,所有情感里面,排名最低的不是愤怒、悲伤、恐惧,你认为应该是什么?排名最高的不是骄傲、勇气、真爱,你觉得会是什么? David提到“...
2023-05-06 4316 0
本文摘自:《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作者:[英]罗伯特·戴博德本文整理:姜宛彤本文编辑:方容经典语句1.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2.但你要明白,世界还在继续运转,不会因为你情绪不好就停下来。3.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
2023-05-06 1464 0
作者|王雅妮编辑| 方容01《女心理医师》ABOUTthisBOOK【作者】毕淑敏【简介】这是一篇长篇小说,分为上下两册。小说以主人公的生活感情为主线讲述了心理师与来访者的故事,以女心理师贺顿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在她和丈夫...
2023-05-01 962 0
作者|胡嘉骊、胡嘉祥、王雅妮、姜宛彤编辑| 方容耽美,最初指无法到达的终点。随着小说的发展,赋予了它新的意思:“耽”,沉溺;“美”,则指美好的事物。耽美,即沉溺于美好的事物。耽美最早是指一切以美为基准的事物。耽美一般有漫画和...
2023-04-17 9125 0
“爱情是一种瘾。当进展顺利时是一种完美的上瘾,而不顺利时则是一种可怕的上瘾。”——费舍尔做完下面的《费舍尔爱情量表》,看看你对TA的”恋爱感觉“,你爱TA到底有多深?你对TA上瘾了吗?好啦~问卷已经做完了,你已经看到答案了。费舍尔从生物学的...
2023-04-03 379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