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故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心理故事 > 正文

好文丨南昌中考成绩卷到700分?家长比孩子还要焦虑未来……

admin 2025-07-15 21 0

白绿色简洁中文Logo (微信公众号封面) (1).png


最近听身边的家长谈论最多的就是南昌的中考分数线——实在是太高了!

重点学校的分数线都在700多分,中考满分才740700分以上,跟满分也没什么差别。

家长们都在感叹,现在的孩子们,读书真是太难了!

640.png

卷成绩的孩子,无休止的作业、考试排名、补课占据了他们绝大部分的时间和心力。放弃卷成绩的孩子,休学、抑郁、手机成瘾、迷茫、退缩、家庭冲突升级等问题也如影随形。

也许这组数据就足够说明问题:

根据20191212日南昌新闻网消息,江西省初中生近视率为67.1%,高中生近视率为79.6%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50%为在校学生,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 


《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则进一步指出,目前我国高中生抑郁检出率超40%,初中生抑郁检出率超30%,而小学生抑郁检出率超10%。

今年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现状及康复困境研究》中,参与作答的1026名问卷,超过半数的青少年有过休学经历,平均休学次数为1.78±1.85次,第一次休学的平均年龄是14.16±3.29岁,从孩子出现症状到休学之间间隔了6.65±7.87个月。

面对这样的情形,作为家长,日常的常见状态简而言之就是两个字——焦虑。

孩子成绩不好,焦虑;孩子成绩还行,但不如别人家孩子,更焦虑;甚至孩子快乐成长、没啥压力,家长反而更慌:这样下去,以后怎么竞争?” 

为什么现在的家长这么容易焦虑?其实背后有深刻的心理学原因。 

1. 社会比较:永远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里      

心理学家莱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提出的社会比较理论指出,人类天生喜欢通过比较来评估自己。

而在教育上,这种比较被无限放大—— 

别人家孩子:班级群里的成绩排名、朋友圈晒的竞赛奖状、亲戚家的学霸孩子……这些都在无形中制造压力。 

中考/高考的分数线焦虑:比如2025年北京中考,重点高中分数线普遍上涨,家长疯狂跑校,生怕孩子错过任何一个机会。 

怕掉队心理:即使孩子成绩不错,家长仍会担心:万一别人都补课,我们没补,是不是就落后了?” 

这种比较不是客观的,而是情绪化的家长往往忽略孩子的个体差异,只盯着别人家孩子的亮点,放大自家孩子的不足  

2. 控制欲与安全感缺失:我们害怕不确定的未来      

很多家长的焦虑,本质上是对失控的恐惧。 

如果我不管,孩子就废了:家长总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否则孩子就会走歪路。但心理学研究发现,过度控制反而会削弱孩子的内驱力,导致习得性无助。 

教育军备竞赛心态:补习班、兴趣班、研学营……家长疯狂投入,不是因为孩子真的需要,而是因为别人都报了,我们不能落下。 

高考决定论的思维定式:很多家长认为考不上好高中=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人生失败,这种线性思维让他们无法接受任何偏差。 

但现实是,人生是动态的。

哈佛大学的研究发现,成功人士的共同点不是名校背景,而是适应力、创造力和抗挫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在自由探索中培养的,而非高压管控。 

3. 代际创伤:我们不想让孩子重复自己的遗憾  

很多家长的焦虑,其实源于自己的成长经历: 

我当年没机会,孩子必须拼7080后家长经历过资源匮乏的年代,于是把逆袭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我被父母逼着学习,现在不也过得不错?:这种幸存者偏差让他们误以为严厉=有效,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我怕孩子将来怪我:有些家长并非真的认为补习班有用,而是担心如果我不做,孩子将来会不会怨我?” 

这种补偿心理导致家长不断加码,却忽略孩子真正的需求。  

4. 教育体系的标准化陷阱:单一评价体系的压力      

现在的教育体系,本质上是一个筛选机制,而不是成长机制。 

分数=能力的错觉:学校用分数排名,社会用学历筛选,导致家长误以为成绩=未来。但现实是,很多成功人士学生时代并不突出。 

双减后的新焦虑:政策本意是减负,但部分家长反而更慌:学校不教了,我们得自己补!” 

职高=失败的偏见:尽管职业教育在改善(如中本一体化培养技术人才),但很多家长仍认为不上普高=没前途。 

这种单一评价体系,让家长看不到孩子的其他可能性——比如创造力、社交能力、动手能力等。 

那么,家长如何才能缓解焦虑

我们需要先放下教育孩子的目标,先好好地看到自己,才能给孩子真正恰当的支持。

以下是我们整理给出的一些建议      

1)区分你的焦虑孩子的需求      

问自己:我是真的在帮孩子,还是在缓解自己的不安?”  

比如,报补习班是因为孩子需要,还是因为别人都报了? 

2)用成长型思维替代固定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孩子数学差,就是没天赋。” 

成长型思维:数学现在不好,但可以通过方法改进。” 

被鼓励努力>天赋的孩子,长期表现更好。 

3)给孩子试错权      

允许孩子失败,比如考试考砸、兴趣班放弃。当孩子发现自己有权力为自己做出选择的时候,往往更能培养他们积极自主的人生态度,以及更强的抗压力和耐挫力。

有的家长可能会担心,放权给孩子会导致他们毫无节制滥用权利,拒绝成长。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允许孩子试错并不等于完全服从孩子,一切以孩子的意志为中心。家长需要判断孩子的认知水平,维持一个支持者与评估者的角色,帮助孩子学会评估和做出选择。

4)关注非认知能力      

情商、抗挫力、社交能力,这些才是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 

比如,一个成绩中等但擅长沟通的孩子,可能比高分低能的孩子更适应社会。 

5)调整期待,接受平凡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上985,但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职高毕业的汽修师、艺术特长生、电竞选手、面包师咖啡师、园艺工人……这些也是值得尊重的人生选择。  

家长的焦虑,本质上源于爱和担忧。但过度的焦虑,反而会让孩子失去自信和探索的勇气。 与其拼命把孩子塞进学霸的模子,不如问问:我的孩子擅长什么?他真正喜欢什么?      

焦虑不会让孩子更好,但理解可以,放下比较,才能真正看见孩子的光芒。

v2-075745b0a617a2388e52e613127296d8_720w.jpg




TAGS:

相关推荐

  • 好文丨南昌中考成绩卷到700分?家长比孩子还要焦虑未来……

    好文丨南昌中考成绩卷到700分?家长比孩子还要焦虑未来……

    最近听身边的家长谈论最多的就是南昌的中考分数线——实在是太高了!重点学校的分数线都在700多分,中考满分才740,700分以上,跟满分也没什么差别。家长们都在感叹,现在的孩子们,读书真是太难了!卷成绩的孩子,无休止的作业、考试排名、补课占据...

    2025-07-15 21 0

  • 专栏丨 面对同学,甚至好朋友的孤立,四个方法帮你有效应对

    专栏丨 面对同学,甚至好朋友的孤立,四个方法帮你有效应对

    首先希望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记住一件事——正常人不会孤立、排挤别人。然而在校园生活中,被同学甚至好朋友孤立,是一种常见且令人痛苦的经历,相信不少人都有过类似感受,或经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孤立是一种社会拒绝行为,指的是个体被故意排斥在某个...

    2025-07-05 63 0

  • 好文丨识别孩子是否被欺凌,或是欺凌ta人,很重要

    好文丨识别孩子是否被欺凌,或是欺凌ta人,很重要

    “妈妈,我不想上学!” 当孩子突然频繁抗拒上学,家长或许以为是厌学情绪作祟,却可能忽视了背后更严重的校园欺凌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课题组在2020年至2022年针对3108名未成年学生的调研显示,53.5%...

    2025-06-30 79 0

  • 专栏丨为什么做心理咨询前要了解心理咨询的流派

    专栏丨为什么做心理咨询前要了解心理咨询的流派

    当我们决定走进心理咨询室,开启自我探索与疗愈之旅时,往往忽视了一个关键的准备工作——了解心理咨询的流派。就像在选择餐厅时,我们会先查看菜系,根据口味偏好决定吃川菜还是粤菜;在选择心理咨询时,了解不同心理咨询流派的特点与风格,是找到最适合...

    2025-06-21 112 0

  • 好文丨请你保持住你的回避吧,臭爸爸

    好文丨请你保持住你的回避吧,臭爸爸

    作者|MOMO全文合计约4000字阅读时间约10分钟10年前,当我去寻找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的时候,我和父亲的关系跌入了冰点。那时候,我新婚不过三年,婚姻就出现了危机,无论我怎样努力,都没有办法跟丈夫建立亲密信任的关系,他变成一个时常不回家的...

    2025-06-16 112 0

  • 好文丨高考后,比报志愿更重要的是……

    好文丨高考后,比报志愿更重要的是……

    作者|MOMO全文合计约2000字阅读时间约4-5分钟01高考之后请开始思考嗨,高考结束了,是不是感觉松了一口气?无论最终成绩如何,你都将走向人生的下一个阶段。但此时的你很是疑惑:什么是人生?我们的教育极少触及人生思考。在过去十几年小初高...

    2025-06-06 14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