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 “江西睿德心理”
电影《在西伯利亚森林中》根据法国探险家西尔万.泰松的真实经历改编,讲述了主人公泰迪厌倦了空虚乏味的生活,决定只身一人前往贝加尔湖畔隐居,远离人群与尘嚣,寻求自由与平静。第一部分,描述了泰迪孤身一人来到贝加尔湖,他在法国有着一份光鲜亮丽的工作,但显然他工作得并不开心,为了重新找寻到生活的意义,把自己从忙碌中解救出来,他决定换一个活法。他买下贝加尔湖木屋,在冰天雪地之中安顿着他的家,也安顿着他的心。当地人把木屋卖给泰迪的搬家的时候说了一句,这个地方适合自杀。寒冷、孤独、还有随时出没的熊,自然环境恶劣、人迹罕至,让这里没有人住得下来。电影中没有详细的描述泰迪之前在城市里生活的状态,但是有一处内心独白,让我们可以窥探出他生活的状态,这段独白也说出了每一个在城市里生活的人的心声。“我离开是因为生活像勒紧的衬衣领让我感到窒息,我离开是因为尘世的喧嚣淹没了我,时间的紧迫让我感到茫然。我渴望缓慢、简单而又奇特的生活。”逃离城市,获得自由,大概每个朝九晚五生活的城市人都会有的念头。毕竟被琐碎的生活和繁重的工作淹没,也比不确定的生活更让人安心。他在贝加尔湖边安顿了下来,他在小木屋前放声呐喊,在结冰的湖面上肆意滑行,在空无一人的森林前尽情吹着小号,在深夜蜡烛的微光中写日记,感受到久违的自由自在,随心所欲。试问一下,当你不用再被甲方爸爸催着改图改稿,不用强迫自己在闹钟响第一瞬清醒,不用去参加无意义的饭局,没有KPI,没有绩效,没有竞争,没有人挤人的地铁。只有白茫茫的湖面、落日、星辰与你相伴,你是自由的,你的双手和双脚都是自由的。当你以为这就是电影全部时,下一刻导演就把你的美梦叫醒,电影也进入真正关于“人与自由”的探讨。泰迪在外出拿柴火时晕倒在雪地里,若没有人出现,他必死无疑。就在这时,一个神秘人出现了,他救了泰迪。他是电影另外一位主角,俄罗斯人阿勒克塞,一个在逃杀人犯。他因为失手杀死了昔日的好友,畏罪潜逃,独自在西伯利亚的森林中生活了12年,与妻儿失去了联系。相比泰迪主动选择来到西伯利亚,希望能够重获心灵的自由,阿勒克塞是被动地逃离到这里,因此他看起来自由,实际却是失去了自由。
但电影并没有进行道德审判,只是缓缓地讲述阿勒克塞的故事,好与坏在这白茫茫的森林中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内心所经历的自我拷问。泰迪去看望他时,发现他病得奄奄一息,便提带他去医院,但阿勒克塞拒绝,只同意让泰迪帮他去城里买药。城市距离他们居住的地方路途遥远,泰迪让阿勒克塞等他三天。在泰迪离开小木屋的时候,整个电影中最催泪的一幕出现了。阿勒克塞在木屋里叫着泰迪的名字,而泰迪则一边离开一边同样叫着阿勒克塞的名字,两人在屋里屋外一声声地互相呼唤着,直到对方再听不见彼此的声音。这一幕之所以如此动容,是在电影的此时此刻,人与人的联结,人与人的关系,所有的不舍、情谊都在泰迪与阿勒克塞彼此的声声呼唤中强有力传递出来。可当我们心里有了牵挂着的人,哪怕孤身行走在世界尽头,我们也觉得自己并不孤单。阿勒克塞曾经希望死后可以葬在贝尔加湖,也希望泰迪能重新回到城市。在完成阿勒克塞最后的愿望后,泰迪刮去胡子,划着船离开了贝加尔湖。除了西伯利亚的广袤无垠的大自然景色,还有两个孤独的人充满深度的对话,一次一次地引起我们内在的拷问。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指出,所谓的自由不是自由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一种摆脱本能决定其行为状况的自由,让理性代替本能,真正发挥人自身的能动性。很多时候,我们都在错觉下生活,自以为了解自己所想要的东西。而实际上,我们想要的是他人所希望自己要的东西,我们追求的,不过是别人期望我们去追求的东西罢了。真正的自由是弄清楚一个人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一个人能够,并且应该让自己做到的,不是感到安全,而是能够接纳不安全的现实。有一个“选择困境”的心理学理论,揭示出人们害怕选择的理由主要有两个:要为选择承担责任而焦虑;放弃了另外一种选择而担忧。牺牲了一个人的自我完整性和精神之独立性,得到的不过是不堪一击的安全感。电影中,泰迪选择放弃了大城市的生活来到贝加尔湖生活,他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享受孤独和自由,他为此承担了责任,他牺牲了安全感,他以为他得到了自由,但其实依然是某种逃避。就像阿勒克塞说的“你在这里不过是躲避,远远地逃开,比我这个杀人犯躲的还要远”。阿勒克塞逃避承担责任,虽然获得了身体的自由,但是承受了精神的煎熬,他在墙上画的时间表示着他实则困在了这块广袤的土地上,这里成为了他的牢笼,他别无选择。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温尼科特说,“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客体关系理论的哲学出发点是:人性基本上是社会性的,我们对他人的需求是最基本的。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有人类的心理变态,主要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
关系如此的重要,可是却又是如此的困难。
如同电影中的两个主角,如果不是在冰天雪地的极端环境中,很难想象他们的生活会有什么交集,可是正因为他们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中,才彰显出最真实的人性,他们的关系诠释着,有牵绊的人,人生才有意义。
电影中,阿勒克塞告诉泰迪,他是如何杀人的,他为什么会杀人,他在他昔日好友的身上倒影出自己的窘境和不堪,他没有掩饰他的自卑嫉妒和愤怒。
第二,在关系中能够允许自己被改变。
泰迪不知道该如何使用猎枪,阿勒克塞教了他,然而泰迪击中目标时,阿勒克塞表现得很冷静。因为他不相信自己是可以改变别人,甚至帮助别人,即使他救了泰迪的命。
两人在彻夜长谈之后,泰迪邀请阿勒克塞留下来住,阿勒克塞拒绝了。长期的独自生活,让他并没有多少对人的信任。但是后来阿勒克塞愿意留在泰迪的小木屋居住,在某种程度上,他允许了自己被泰迪改变,所以关系的质量进一步发生了变化。
当泰迪发现阿勒克塞生病的时候,他非常的紧张,哭着求阿勒克塞要治疗,阿勒克塞给了泰迪一个地址,让他帮忙寄信,但是这封信其实是阿勒克塞写给泰迪的,信中写道“你走了一段路了,坚强地走下去,不要害怕,你是自由的。”泰迪收到信的那一刻明白了阿勒克塞的良苦用心,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泪流满面。那一刻,或许泰迪明白了,爱你的人需要你,才是存在的意义。他决定回到城市中,去面对他的责任和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拒绝亲密,拒绝关系,他们给出的理由恰恰是,要把一个人放在心里好累,自己都照顾不来,没有力气去照顾别人。他们不知道的是,也有人会把他们放在心里重要的位置,只是这种“重要”的感觉,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承受并享受的。生老病死,人生四苦,这是我们每个人无法摆脱的宿命。在这一段人生的旅程中,我们要有勇气去探索真正的自己,获得真正的自由,同时我们能够在关系中冒险,那些真诚的动人的亲密关系,才是我们抵抗孤独、衰老和死亡时最有力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