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2022-08-02 1350 0
每逢求职季,互联网上都会出现是否要“逃离北上广”的讨论。与之相对,越来越多进入视野的,是闲适的小镇生活。相比压力大、节奏快、无休止内卷的大城市,县城、乡镇总能带来一种安逸、轻松的想象。
然而,在逃离北上广,回归乡镇的浪潮中,却出现了性别差异。
咨询公司麦可思2021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在2017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三年后的职业选择中,出身小镇的青年里,女性选择扎根在一线城市的比率比男性更高,接近八成(78%),而“小镇男青年”该比例不足七成(66%)[1]。
纪实报道也呈现出这样的差异。在真实故事计划最近发布的《一线城市失去了30岁男性》的评论区,有人留言道:“男性离开一线城市,主要还是二三线城市和老家的氛围,对男性更加友好。”[2]这条留言得到了一千多人的赞同。而女性更需要“独立的生活空间,不太繁密的亲戚来往,尊重女性的环境观念”。
(图源:真实故事计划《一线城市失去了30岁男性》评论区)
除了环境氛围,女性在小镇的婚恋状况也与男性不同。在《人物》的报道《硕博生涌入县城之后》中,同样是高学历回到县城,一名受访女性的感受是“真的不好找对象”,而另一名男性的感受则是在婚恋方面“比较有优势”。[3] 6月,我们就“不愿回乡的小镇女性”这一主题发起了一次征集。在我们征集到的100份投稿中,一些体验相似且普遍:工资太低、机会少、讲人情、重男轻女、性骚扰…… 小镇生活的诸多挑战并非只降临在女性身上,但有一些困境,男性确实很少体验——它们是女性,只有女性,不得不面对的偏见和暴力。 我们与其中10位女性深入聊了聊,希望能够更具体地理解不同的选择背后,性别是如何给她们带来了差异化的境遇。 “你愿意在小镇生活/工作吗?为什么?”回答词云图 (图源:问卷星数据分析)
01 不够格的继承人和失败的投资品
他们选择要一个弟弟,一个真正的“继承人” @一浔
我出生在一个四线以下的城镇里。高一的时候,父母瞒着我生了弟弟。 那一天,亲戚跟我说,妈妈得了一种炎症,去了医院之后我才发现,妈妈的病房在妇产科。我无法接受,但是父母的统一口径都是“不需要你关心”“你可以不过问”“与你无关”。 他们对弟弟的出生有一个很冠冕堂皇的理由——以后弟弟可以帮助我。这个理由真的很蹩脚!我今年20岁,弟弟5岁,当我弟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已经四十岁,父亲快七十岁。只有我能够赡养我的父母,他们的存款应该会放在弟弟那里,弟弟又没有赚钱能力。有时候我在想,他们是来骗我的,还是用这个理由来骗他们自己的? 更可笑的是,父母因为我大学是师范专业,而要求我教导弟弟。他们不会考虑我耗费的精力和我是否擅长学前教育。在我拒绝之后,他们甚至骂我“冷血动物”“没有人情味”。他们会说,“以后你弟弟肯定你要扶持的嘛,一家人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吵架时我也隐约发现,他们希望我以后花精力和钱财培养弟弟、帮助弟弟。 原来前十五年只有我一个孩子,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我足够好,而是因为政策的限制。我这么努力,一直是“别人家的好孩子”,从来没有给他们丢过脸。但是他们最终还是选择要一个弟弟,一个真正的“继承人”。 我马上要去一个省会城市的小学实习,希望可以留下。我不会再回家乡那个小城了,也不会告诉父母我的资产情况。我不会再回去了,我要留在这里。 在城市中大家会包容你,大家觉得你做出的选择肯定是有理由的。而在小城镇里人们只有一句话——再怎么样,他是你的亲人。 我想,至少,大城市对我身为女性这件事情的压迫和歧视会少一点吧。 (图源:电影《我的姐姐》)
县城女孩,更不会被好好培养 @吱吱
我之前以为,城市的选择是个体的差异,但是后来发现,这很大程度上受到性别因素的干扰。我一直想要挣扎着往外走,但是我的男性亲属们却会选择回到家乡。 我的表哥,在安徽一个很普通的城市,工资不高,但是生活得很好,吃喝都住在家里,不花一分钱,车房家里也都为他准备好了。生活无忧,顺遂畅达。可是,我身边大多数生活在县城的女生都过得非常的挣扎。 据我的观察,男性在小城镇虽然住在家里,但他不会觉得父母给了他什么压力。比如结婚,男性的压力来源是,他们觉得失去了更多的单身时间,结婚后要挣钱养家之类。而女性会更明显地感受到婚姻带来的负面情绪——在职场上受到歧视,婚育会对她的事业产生影响等等。 我从来没听过身边小城市女孩的父母,会在她们上大学、工作后,还花费大量的时间、资源、金钱,像培养男孩一样培养她们。像上海、北京这种大城市的父母们,孩子无论男女,可能没什么差别。但在小城市,父母眼光本身就相对局限,并且没有那么多的钱,所以会把精力和资源放在他们认为最能够增值的部分——儿子。 他们会觉得,你一个女孩我给你投入这么多干嘛?我为什么不拿这个钱自己养老?我投在你身上不是浪费嘛,反正你永远都是要结婚嫁人的。 (图源:电视剧《都挺好》)
我不是他的孩子,只是一笔失败的投资 @坚果
我家乡在县城,初中学历,现居北京,最近刚刚搬家。尽管每一次搬家都像脱一层皮,提醒着我:我不属于这里。但我依然爱北京的包容。 一开始我就是在“不平等”中降生的。老人总是更疼爱男孩儿、女生总是早早嫁人……只是那时的我还小,天真地认为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 初中毕业,我顺利考上了市里的高中。正在我做着关于未来的梦时,父母通知我:辍学。没有任何回旋余地。“只要孩子能上学砸锅卖铁也要供着”这句承诺好像只有我还记得。 母亲向父亲求情说:“看她这么难受要不让她接着上吧”,父亲回了一句:“上什么上,赔钱货养了十几年你还想接着赔啊?” 原来,我不是他的孩子,只是一笔失败的投资。 辍学后,我拿着一份初中学历,做过流水线工人、销售、保洁、服务员……很快,我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做游戏。我想抓住一切机会。彼时游戏行业对学历还没有太高要求,一位前辈愿意带我入行,但父母极力阻拦,“这么大的一个X镇容不下你了吗?比你能耐大的有的是,有谁去外地了?”那是第一次跳出县城的机会,我错过了。 2016年8月,我拉着26寸行李箱、揣着300块钱,来到了我觉得能实现我梦想的城市。 在北京的日子里,我从未告诉父母我在哪里上班、在哪里居住。一个人住在顺义的自建房里,那段日子,我很担心自己会因为意外死在屋里。然而,担忧出现的那一刻,我想的也不是告知家人我的地址,而是打造一个无法摘掉的金属手镯:上面刻上我家人的联系方式。不到最后一刻,他们都不必知道我在哪里。 在北京,岗位多种多样、没有人管你怎么生活的。你可以做一个白领,也可以做一个嬉皮士。别人不会对你的选择大惊小怪,因为他们见惯了各种各样的人和生活。 现在,我失业半年,迷茫又沮丧,不知道自己还可以做什么。六年前孤注一掷,浑身充满冲劲儿,现在却被迫摆烂。 想过回家,但我知道,如果回了家,就是重复上一辈的生活,过着一眼能看到头的日子。 想想,还是不了。北京这么大,我会根据自己的其它兴趣爱好,重新选择行业,也一定能在这里找到新的梦想。 留在北京的原因 (图源:电影《亲爱的新年好》)
02 县城青年,没有“自我”
没有风格,就是县城的风格 @芬兰流浪狗
县城的包容度很差,不允许有人特别“自我”。可能在这里,“大家都一样”会带来某种安全感。所有人都穿“的确良”衬衫,你穿吊带就是错误;所有人都听红歌,你听“靡靡之音”就是罪恶。这是对个性的一种抹煞。 我穿衣的风格比较“飒”,理想是去性别化的风格,家里却说我穿得“太磕碜了”,希望我能穿裙子化妆,走网络上的温柔甜妹风。既然家人觉得我精心打扮不好看,那我索性就不打扮,穿t恤、工装裤、拖鞋,舒服自在就好。没有风格比较符合县城的气质。 (图源: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只有自己抓紧生活的舵 @K
接下来要去哪座城市还不确定,总不可能是回到县城的。 我的家乡在经济上并不算落后,发达的民营经济让这座县城“脸上带光”,但整体的思想与文化氛围并不向好,反而一直都是“重男轻女”的重灾区。在我的成长历程里,身边女性的遭遇让我对这里充满了戒备心。小时候,姑姑找了一位外地的男朋友,被父母强迫分手;另一位姑姑坚持着不婚主义,如今四十岁的她,仍要面对源源不断的流言蜚语。 初中的某一天,我认知到了自己的性倾向,我意识到:总有一天我要离开这里。 我无法想象,自己生活在一个遍地都是熟人的社会里。常年需要精神类药物的我,无论去哪个医院,都会被家人知道,因为医院有的是熟人。父亲的朋友总是问我什么时候结婚生子,直言“那你家就断在你这一代了”;父亲坚决不同意我去大城市工作,总觉得在他朋友的工厂里当个文员就足够了…… 所以跑去大城市就成了必然,追求梦想也好,逃跑也罢,如今的自己总算可以攥紧拳头,抓住生活的舵了。 03 传统观念的阴影下: 家务、离婚和暴力
娶个儿媳妇伺候自己, 这种思想是很多农村男人的心声 @云朵
我的家乡气候潮湿,水田多,老人或多或少都有风湿关节炎,女性骨质疏松率尤其高——因为农村夏天下田的几乎都是女人。 她们干的农活非常多,有时要背着小孩下地,同时还要照顾老人。种田要挑水,或者拿着水滚、水泵去当地的水井里抽,开上三轮车来来回回。镇上的水泥路会平坦些,而村里都是土路和地埂,只能背着很多农具,一步一步走上去,非常辛苦。 小县城本质是乡土社会,人们观念里大男子主义根深蒂固,重男轻女。“养儿防老”“娶个儿媳妇伺候自己”这种思想是很多农村男人的心声。而女性留在农村,99%的危险就来自他们。 现在国家振兴乡村,计划2035年消除城乡差距。如果能改变农村大男子主义思想,开发经济,让我们有自己的果园、种植园等,有维持稳定生活的经济来源,生活水平不低于城市,我非常乐意留在农村。 但这不是那么容易的。乡村有很多老旧破的房子,还有很多老旧破的观念。现状的改变仍然任重而道远。 男权文化下的女性处境 (图源:电影《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
我在女性长辈的不幸里,看到了未来 @小静
在家乡,我见过很多被糟粕文化限制的女性,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的痛苦源于环境与个人能力的错位。 选择留在城市,是因为在女性长辈的不幸里看到了我的未来。日复一日,消磨在婚姻、家庭、乡村的传统体制当中,最终只能在关系中去确立自我。 妈妈在工作上是个女强人,但她经常抱怨自己不受爸爸尊重,只因为她是女性。我爸完全不承担家务,觉得那都是女人做的。我说不想结婚,他说那以后你做饭都没人帮忙——他从来没想过女性是不是可以不用做饭。 妈妈嘴上说要离婚,心里却觉得离婚在道德上不可接受。还有个阿姨事业非常成功,却在婚姻中遭受家庭暴力,她被传统思想桎梏,害怕遭到议论,而选择继续婚姻。 回国后,我会留在城市。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的家人,但我也要爱我自己。 04 性骚扰
我们从此在这件事上沉默了 @廖
尽管性教育在城乡都不普及,但它造成的后果,在乡村尤其严重。 四五年级时,我在一个私营机构上英语辅导班,有一个男生,老是追着女生摸,尤其是摸对方的阴部。但那时,被摸的女生只知道跑,甚至把这种追和跑当作一种游戏。 我性格很暴躁。如果他过来,我会踹他,所以他不敢惹我。当时我只是觉得这种动手动脚的行为,很贱,让人不舒服。现在想起来,我开始对那时那种集体无意识感到惊讶。 有一次,我得了流感,经常去的医院满了,只好临时去了一个小诊所。医生说需要躺着打针,就带着我去有床位的病房,妈妈跟在我后面。走路的时候,那个四五十岁的男医生一直把手放在我背上,一开始,我们没觉得有什么不正常。直到进门时,他拍或者摸了一下我的屁股。 我告诉了妈妈,说那个医生好奇怪。她说她看见了,是很奇怪。可是之后,她什么都没有做,这件事从此,就在我和妈妈间消失了。我们沉默了,无人提起。没过两年,听说那个医生骑自行车的时候,掉进市里的人造河淹死了。 在张宁的书里,我看过这样一句话,“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人的性冲动没有规律。”我记不清原话了,但大概是这样。 最近看了唐山打人事件,心里很愤怒。性冲动和暴力倾向是男性特权吗?我想并不是,这是人类的原始习性,男性和女性都是如此。但是部分男性如果不对此进行克制,我合理合法地认为这是一种文明的倒退。 来自医生的性骚扰 (图源:短片That’s harassment-1)
有些事,会比被一个老男人性骚扰更让我痛苦 @三米布
在家乡经历的性骚扰事件太多了。小学、初中时,学校里就有喜欢开带性色彩玩笑的男同学。我在公交车上被中年男人蹭过,在理发店,也曾被染着奇怪头发的男人不停骚扰要微信过。把他删掉之后,他又找了一群与他气质相似的男性轮流发送好友申请。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概12岁左右,我穿着新衣服,跟父母回到乡下老家过年。有一个50岁左右的男性亲戚,笑眯眯地拉住我的手,像摸小动物一样摸了很多下,然后又顺着胳膊往上摸。很幸运,在这个人快摸到我的胸部时,有人叫我去吃什么东西,我就跑掉了。 很奇怪,这件事虽然让我印象深刻,但是当时的感受却好像被我自己剥离掉了。现在回想起来也没有很强烈的情绪,只是震惊:原来没有人保护我的时候,男性会对我做这种事。 12岁的我,在这之后也像无事发生一样,和这个人礼貌道别,没有告诉我的父母。一直到现在都没有。 我没说,有很多原因,可能是怕麻烦,也可能是碍于关系没法撕破脸。最怕的是,如果他们完全不把这件事当回事怎么办?这会比被一个老男人性骚扰更让我痛苦。 和家乡小镇相比,我觉得大城市确实有更多的性别安全感,特别是身处高校这样一个相对包容开放的环境之中。学校及其周边出现偷拍者、暴露狂以及性骚扰事件的时候,校内论坛和朋友圈都有很多人发声,这是构成我性别安全感的很重要因素。 女儿向父母说出真相后母亲仍然不相信她被强奸 (图源:电影《不能说的游戏》)
在小镇,我感受到天然的不安全感 @小云
虽然在北京,也有过很不安的时刻,但总体上这里的性别意识是更好的,起码有人去说,有人去告诉别人怎样是不对的。而在小镇,我好像是“天然”地就有一种不安全感。 晚上在街边大声喝酒聊天的男人们,母亲上下班路上遭遇的数次抢劫,还有镇上口口相传的性暴力事件……尽管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我很早就知道,周围环境对女人来说不安全。且大多时候,你没有什么办法——当小区门口有个随地小便后仍不离开的醉汉时,我能做的就是站在嘈杂的烧烤摊边,冲楼上喊妈妈。 但在真正遇到所谓“骚扰”的时候,可能因为从小被爸爸妈妈保护得很好,我又有一种钝感。初中的时候,我家在体育场旁边。有一天我坐在看台台阶上,一个男的来跟我搭讪,要我的qq号码。当时我没有什么意识,觉得只是一件事,发生就发生了。后来才想到,一个四五十岁的男的和十几岁的小姑娘,有什么说话的必要呢? 中学时候,有一次学校放假,妈妈骑着电动车接我回家,路过海鲜店,想买虾给我吃,让我在路边看车。我穿着普通的红色短袖和短裤。一个老男人经过,开始盯着我看,又问:“你在这干嘛?”当时我也没有意识到这是骚扰,只是狠狠地瞅了他一眼。现在想想就该骂,这种人最大的胆量就是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龌龊了。 我妈妈是个很温柔很善良的人,可是她屡次三番提醒我,要提防男人。 我知道,这不是所谓的“觉醒”或是“进步”,这是她和她的朋友们,在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中总结出的,能够尽量降低自身被伤害概率的生存之道。 2019年美国Brave New Voices青少年诗歌大赛的参赛作品Toxic Masculinity (图源bilibili@字幕少女)
后记
“要我放弃现在的自由权利,再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当被问到是否会回到小镇时,一位受访女性这样回答。这或许也是许多不愿回乡的小镇女性共同的心声。 在这份小镇女性不完全报告中,“自我实现”是一个突出的诉求。在观念相对闭塞、保守,人情关系重的小镇,“自我”想要冲出重围,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阻碍“自我”的,是亲人的偏见、文化的苛责、环境的审视。 某种意义上,相比大城市,小镇似乎更多地被传统的父权气质统摄着,也有更多人不加怀疑地奉行、维护、遵循着这套规则。 另一方面,在这个阶层固化的时代,大城市的生活压力也逼迫着人们不断追问:回到小镇是否另有出路?小镇是否能创造一个更加性别友好的环境,给女性更多的选择? 这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回答的问题,有些改变,需要日积月累地努力。 但有人正践行于此。被问及未来的规划,一位来自小镇,目前在北京工作的受访者答到:“现在很朴素的想法是,如果有能力的话,给需要帮助的女性一些帮助吧,无论大小。”
参考文献 [1]麦可思,中国201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后职业发展跟踪评价,2021 [2]真实故事计划,《一线城市失去了30岁的男性》,2022.05.09 https://mp.weixin.qq.com/s/dOZJFn_zhafpL4_I_J98IQ [3]人物,《硕博生涌入县城之后》,2022.05.23 https://mp.weixin.qq.com/s/W8oh4BmVcYzZOq3fDX5TSw
撰文丨橄榄兔 韩同学 Murphy 鲨鲨 驼驼 编辑丨驼驼 晨曦 达生 排版丨六一 视觉丨惠惠 校对丨小飞廉 刘文利性教育工作组出品 转自公众号“爱与生命”
推荐你看
预约登记表
预约咨询
18000214180 18000214180@163.com 南昌市南京东路898号国信医药谷
文章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作者| 妙黛、编辑|花花最近网上有一个非常火的视频,被称为“一碗面引起的崩溃”。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对情侣一起去吃面,结果等了半个多小时面才上来。女孩吃了一口之后发现,面不仅坨了,而且还有...
2023-05-06 1823 0
心理学家DavidR.Hawkins分析了各类情感的能量等级,从最负面、伤身的情感,到最正面、滋润的情感,所有情感里面,排名最低的不是愤怒、悲伤、恐惧,你认为应该是什么?排名最高的不是骄傲、勇气、真爱,你觉得会是什么? David提到“...
2023-05-06 4359 0
本文摘自:《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作者:[英]罗伯特·戴博德本文整理:姜宛彤本文编辑:方容经典语句1.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2.但你要明白,世界还在继续运转,不会因为你情绪不好就停下来。3.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
2023-05-06 1493 0
作者|王雅妮编辑| 方容01《女心理医师》ABOUTthisBOOK【作者】毕淑敏【简介】这是一篇长篇小说,分为上下两册。小说以主人公的生活感情为主线讲述了心理师与来访者的故事,以女心理师贺顿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在她和丈夫...
2023-05-01 1004 0
作者|胡嘉骊、胡嘉祥、王雅妮、姜宛彤编辑| 方容耽美,最初指无法到达的终点。随着小说的发展,赋予了它新的意思:“耽”,沉溺;“美”,则指美好的事物。耽美,即沉溺于美好的事物。耽美最早是指一切以美为基准的事物。耽美一般有漫画和...
2023-04-17 9180 0
“爱情是一种瘾。当进展顺利时是一种完美的上瘾,而不顺利时则是一种可怕的上瘾。”——费舍尔做完下面的《费舍尔爱情量表》,看看你对TA的”恋爱感觉“,你爱TA到底有多深?你对TA上瘾了吗?好啦~问卷已经做完了,你已经看到答案了。费舍尔从生物学的...
2023-04-03 382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