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2020-01-21 2533 0
快到月底了,计划要完成的报告还没开始;说好了每个月看一本书,眼看今年都快过完了,第一本书才看了一半;心里很早就想着创业,如今过了大半辈子,创业还只是一个在脑袋里躺着的想法。
为什么本该早点完成的计划老是拖着不去完成呢?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拖拉的习惯,又是怎么养成这个习惯的呢?
现在把时光的镜头拉回到我们小时候。
想想我们上学起不了床,吃饭磨蹭,作业拖拉的时候吧,能回忆起来的是不是只有被爸爸妈妈催着的声音“怎么这么慢,快点——”,说明这时候就已经有拖延了的行为了。
那我们为什么会变得拖延呢?
可以这样说,拖延是被养育者的焦虑催出来的。
从孩子还没准备好进入规则意识的阶段,比如学吃饭、学刷牙的时候,过早的要求和催促就在教他拖延了。
许多成人无法接受小孩的节奏。他吃饭的时候,吃一口转一圈,再吃一口,或者含在口里就不咽下去;挤个牙膏,一边挤一边玩;我们很难想到他这样做也许仅仅是要慢慢品尝食物的味道,研究牙膏牙刷的样子,但父母总是会说“快点……快点……”
太早进入有规则的生活,也会让他变得拖延。比如,很多妈妈在产假结束要去上班,妈妈因为工作需要赶时间,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做完很多事,就压缩孩子的时间。但妈妈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适应妈妈的节奏,孩子需要被满足的愿望就被掐断了,孩子还沉浸在玩积木这件事里,还没有获得完全满足,妈妈就催他快点收拾好玩具去吃饭,他不得不放弃正在做的这件事转而去做下一件事情,下一件事情还没有完全满足就做再下一件事。最后变得每一件事都没有获得满足感。
小孩的拖延其实是对家长不满足他的欲望的反抗。
当我们长大成人,拖延就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了。
成人的拖延一般分为有期限的拖延和无期限的拖延。
比如,公司规定一周交稿,一般程序应该是前两天构思,接着两天写手稿,最后两天修改交稿。但是,拖延的人会在前六天的时候什么也不做,而在最后一天赶紧构思熬夜写作,推迟交稿。
那前六天他干什么去了呢?他可能去焦虑去了。他焦虑了怎么办呢?大部分人是去做和这工作无关的事情去了,比如刷微博、刷淘宝。在用回避(玩)的方式来处理焦虑。
一方面暂时先不考虑工作,一方面玩确实比工作更有愉悦感。脑子里这一星期都有两个自己在斗争,我先工作还是先玩呢?
往往是想玩的自己打赢了6天。
为什么玩的自己会战胜需要工作的自己呢?
因为小时候没有被满足啊,小时候我被压着了,现在我能自己做主了,我就要现在先满足自己再去做事情,而不能延迟满足。
我们认为,拖延的本质就是无法延迟满足他的享乐欲望。
更可怕的是无期限的拖延。拖延的成人大部分会陷入这种泥潭。比如,他说,“我想创业”,但是一直都没有行动,只停留在想的层面。因为成年人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一般没人强制要求某个成年人一定要完成什么事。当他有要做一件事的想法出现的时候,要享乐的自己就出来战斗了。可怕的是,享乐的自己往往大获全胜。计划永远只是计划,而没有付诸行动的一天。
拖延症还有救吗?
我们了解了缘由,或许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来应对:
制定计划的时候留出放松(玩)的时间。
他知道自己在哪一个时间可以玩,心里就不会一直想着玩的事情了。
也许你会说,他玩的时候玩了,做事的时候还是要一边做一边玩怎么办?
把任务分解开
一次只做一小部分,他没那么大的压力,完成以后有更好玩的事情等着他,他完成起来也就快了。
缩短计划完成时间,也会让任务完成的更快一点。
对于只有想法还没行动的人来说,也许给自己设定一个完成的期限,会促使事情朝正向的方向发展。
愿你的梦想不只是梦想。
作者|MOMO全文合计约1700字阅读时间约3-4分钟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列好了详细的计划,却总在执行时拖延;减肥、学习、提升技能,刚开始热情满满,没过多久就半途而废;看着别人坚持做一件事时动力十足,自己却总像被抽走了能量,找不到...
2025-09-01 33 0
作者|MOMO全文合计约2900字阅读时间约4-6分钟这段时间追《凡人修仙传》系列衍生产作品已经追得不知天地为何物了。今天就想就剧版和动漫版分享一点职场打工人的“修道心得”。看似讲述的是一个异世界的奇幻故事,实则映射着现代人在社会洪流中的...
2025-08-20 65 0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下定决心远离控制欲强的人,却在新的亲密关系里再次陷入被支配的困境;每次换工作都发誓要摆脱“背锅侠”的命运,可没过多久又成了团队里默默扛下所有的人;甚至连选餐厅、买衣服,都会在不知不觉中重复着和过去惊人相似的选择...
2025-08-11 106 0
作者|MOMO字数约:2800字阅读时间约4-6分钟01你有这样的朋友吗,每次找你聊天必定是为了大吐苦水,且听不进任何建议。陈文至今还记得小丁第一次开口借钱时的样子——电话那头他声音虚弱,说自己出了车祸,急需钱做手术。陈文心一软,二话不...
2025-08-04 116 0
当代生活中,压力已经是不可避免的情绪反应。根据数据调研,76%的中国城镇居民存在心理压力,其中34%处于严重压力状态。年轻群体尤为突出,18-24岁人群抑郁风险检出率达24.1%,大学生中45.28%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问题。压力导致的失...
2025-07-24 166 0
最近听身边的家长谈论最多的就是南昌的中考分数线——实在是太高了!重点学校的分数线都在700多分,中考满分才740,700分以上,跟满分也没什么差别。家长们都在感叹,现在的孩子们,读书真是太难了!卷成绩的孩子,无休止的作业、考试排名、补课占据...
2025-07-15 17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