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故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心理故事 > 正文

心理咨询问答

admin 2020-01-21 2928 0

1.去做心理咨询的人是不是都精神不正常?

很多人对于接受心理咨询,内心有一种羞耻感,觉得需要心理咨询就意味着自己心理不健康,有精神疾病。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

心理咨询服务的对象并非是“病人”。如果你有很严重的精神疾病或很严重的心理疾病,你需要进行的是药物治疗、住院治疗、医院的心理治疗和相应的社会支持。心理咨询并不能够在疾病发作期为你提供支持。




2.什么人需要心理咨询?


无论是情绪情感问题,还是人格或认知行为问题,只要你感觉到持续的内心困扰,或者你感觉到自身难以恢复到平常的生活状态,这个时候就应该找咨询师了。不要等到难以自拔的时候再去寻求帮助。

主动性,是衡量来访者是否适合进行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标准。

“谁痛苦,谁主动,谁是来访者”,这是一条达成业内共识的规则。


比方说,一对夫妻,丈夫嗜赌成性,是问题的引发者,但是他本人完全没有求助意愿,而妻子为此焦虑不堪,那么,心理咨询能够服务的对象,是这位妻子,而并非问题的引发者——家里的丈夫。因为他并没有求助意愿,因此,他无法成为心理咨询的来访者。


所以也有很多家长会说,帮孩子做个咨询,给他解开心里的结,实际上,当孩子抗拒接触咨询师的时候,这是很难办到的。勉强为之,可能造成咨访关系在早期就破裂,从而使得他在关系中更加丧失信任,并且变得退缩。







3.心理咨询有些什么设置?心理咨询可以去咖啡厅或者公园做吗?可以去来访者或咨询师的家里做吗?


心理咨询一般会有一个比较稳定的设置,比如时间、地点、频率、保密性、收费、迟到和缺席的处理等等。

个人信息保密:根据国内法律、国内外行业协会伦理,咨询双方约定,对来访者个人信息进行保密。

时间设置:咨询时间和咨询频率都会提前约定,咨询只在咨询时间内进行。

收费设置:咨询是一项专业工作,靠谱的咨询师不会认为“随便聊聊”能带来真正的帮助。

自愿原则:来访者本人自愿前来咨询,咨询才能起到效果。

回避双重关系原则:咨询师会尽量避免咨询之外的联系,不能既是朋友又是咨询关系,以保证咨询的客观和专业性。


因为一个人问题的形成,总是与他内心深处的许多经历、被压抑的情感和感受息息相关的,这些东西被主人很好地打包掩藏起来,因为如此,他才能够保证自己生活中的平衡,所以,他的这些保持心理平衡的方式是需要我们加以保护的。

这就如同医生去完成一个手术,它必须在消毒无菌的环境下进行。如果随意的在任何环境下暴露,很容易使他破除平衡、失去保护后,又没有新的手段来支撑,这会对来访者造成二次伤害。







4.心理咨询有用吗?


心理咨询能够做的,确实不是解除他的症状,而大多数时候只是帮助他去理解,在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痛苦,为什么自己是以这样的方式去面对问题。

如果这个理解的过程是适当和正确的,那么来访者通常可以产生一些自发的改变。

也因为如此,心理咨询的“用处”是很难提前保证的。因为它是一个由内而外的变化,来访者内心发生了什么,有赖于咨访双方不断的努力。它的影响因素也很多,其中,环境中的支持性资源越多,来访者越主动,以及咨询师的人格水平越高越稳定,对咨询效果的正面影响越大。



5.心理咨询做得频繁点是不是会好得更快?


心理咨询根据来访者情况、咨询目标、咨询师风格等的不同,综合考虑之后会有不同的咨询频率,通常情况下,三次以下为低频咨询,三次以上为高频分析。它们所针对的问题与人群是不同的。

简单来说,咨询频率的高低与达成目标的时长并没有线性关系,并非做得越频繁就好得越快。有的时候,在来访者和咨询师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贸然增加频率,反而可能给来访者带来风险。一个适合来访者承受范围的频率才是有助于更快取得效果的。



6.孩子自己不愿来,我可以说说他的情况,帮他咨询吗?


当孩子自己不愿意面对咨询师时,可能说明他还没有准备好接受咨询或者面对自己的困难。家长对孩子的了解有的很准确,也有的可能与孩子本人的感受相差较大,比如,有的家长发现孩子会自言自语,对此感到不正常,担心孩子有精神问题,但真实的情况可能只是孩子想起一些搞笑视频,或者是在进行一些自我思考。因此,我们会更鼓励与孩子坦诚沟通,征求他的同意,使他愿意本人来。

7.孩子自己不愿来,你有没有什么方法让他过来?

很多青少年的咨询都是只有父母参加的,但咨询师可以帮助父母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如“您觉得您的孩子遇到了什么问题?他为什么不愿意来呢?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的?孩子的问题和他不愿意来让您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您现在对孩子的态度怎么样?”所以父母的咨询主题是“孩子不肯改变,我可以做些什么”

8.我代我家人/朋友来咨询可以吗?

可以,这样的咨询主要是提供一些帮助他/她的干预专业知识和情绪缓解技巧,但是由于咨询师无法了解到对方的真实想法与情绪体验,所以效果比较有限。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他/她本人过来,当然在咨询中咨询师也会和您讨论如何帮助他/她来接受面询。




9.心理咨询时家人可以旁听吗?


有的来访者初来咨询室时会感到紧张和不知所措,有家人陪伴会更安定一些。而有的来访者对于家人在场感到顾虑,觉得不能吐露自己的心事。有的家属希望掌握更多来访者的情况。通常情况下,咨询师是以来访者的需要和利益为第一考虑要素的,只有得到来访者的同意,家属才可以旁听。一般情况家属需在外等候。


 10.家人咨询期间,我可不可以常和咨询室通通电话或者见见面,了解TA的情况?



您的家人咨询期间,如果您想要了解TA的情况,那么您和咨询师都需要与TA进行充分讨论。家人恰当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对于来访者走出困境往往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前提是,这样的沟通不会损伤来访者对于咨询师的安全与信任感。因此,征得来访者同意,并使他有权得知谈话时间、谈话内容与谈话形式等一切与他有关的信息,使得家庭、咨询师与来访者本人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支持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当来访者对于家人与咨询师的会面存在抗拒或顾虑,那么我们有必要优先尊重来访者的感受,限制自己的急切与冲动,去了解他的考虑。在这个时候,尊重和了解他的感受,等待他需要时再出现,远比直接侵入他的世界更重要。


11.心理咨询为什么需要预约?


可能咨询师正在和别的来访者工作而无法见你;可能咨询师正在休息,面对你突然的来访有些措手不及,不能以最好的状态来和你工作;也可能你坐在咨询师面前,只能说出一些最冲动的情绪感受,对自己要如何去应对还缺乏准备跟思考。所以,提前预约咨询时间,会为咨访双方留出更多准备的空间。

当您希望进行心理咨询,您需要做好一些准备,包括准备好时间、精力、金钱和勇气,来面对一直困扰您的问题。而咨询师也同样需要细致的准备,来使得自己能够为您提供最好的服务。



TAGS:

相关推荐

  • 专栏丨孩子手机成瘾怎么办(成因篇)

    专栏丨孩子手机成瘾怎么办(成因篇)

    作者|熊丹成字数约:2000字阅读时间约:4-6分钟假期时收到很多亲朋好友的问询,说自己家孩子手机成瘾,问我要怎么办?家长们普遍对于孩子玩手机存在很大的焦虑,因此,我打算在这篇文章里面和家长们分享一些关于孩子玩手机的认识。1.什么是手机...

    2025-10-16 47 0

  • 好文丨你还在相信北欧的幸福神话?

    好文丨你还在相信北欧的幸福神话?

    作者|江西睿德心理字数约:1000字阅读时间约:2-4分钟最近全球幸福榜单又来了,丹麦依然名列前茅。2025年3月,牛津大学幸福研究中心与盖洛普公司合作发布了《世界幸福报告》,芬兰连续第八年在该榜单中排名第一。其他北欧国家均跻身前十,丹麦...

    2025-09-30 133 0

  • 好文丨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和焦虑打一场 “持久战”

    好文丨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和焦虑打一场 “持久战”

    作者|熊丹成全文合计约1500字阅读时间约3-4分钟小时候,我总爱陷在自己的白日梦里。现实里得不到的玩具、没去过的远方、未实现的小小心愿,都能在幻想里一一成真。那种沉浸其中的快乐,像婴儿攥着一个能随时安抚自己的奶嘴,只要念头一落,就能瞬间...

    2025-09-13 168 0

  • 好文丨比意志力更强大的,是你的内心驱动力

    好文丨比意志力更强大的,是你的内心驱动力

    作者|MOMO全文合计约1700字阅读时间约3-4分钟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列好了详细的计划,却总在执行时拖延;减肥、学习、提升技能,刚开始热情满满,没过多久就半途而废;看着别人坚持做一件事时动力十足,自己却总像被抽走了能量,找不到...

    2025-09-01 214 0

  • 好文丨职场人看《凡人修仙传》

    好文丨职场人看《凡人修仙传》

    作者|MOMO全文合计约2900字阅读时间约4-6分钟这段时间追《凡人修仙传》系列衍生产作品已经追得不知天地为何物了。今天就想就剧版和动漫版分享一点职场打工人的“修道心得”。看似讲述的是一个异世界的奇幻故事,实则映射着现代人在社会洪流中的...

    2025-08-20 259 0

  • 科普丨强迫性重复

    科普丨强迫性重复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下定决心远离控制欲强的人,却在新的亲密关系里再次陷入被支配的困境;每次换工作都发誓要摆脱“背锅侠”的命运,可没过多久又成了团队里默默扛下所有的人;甚至连选餐厅、买衣服,都会在不知不觉中重复着和过去惊人相似的选择...

    2025-08-11 36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