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故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心理故事 > 正文

好文丨影评——《陪你到清晨》国内首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题材纪录电影

admin 2025-11-22 21 0

白绿色简洁中文Logo (微信公众号封面) (1).png


作者 | MOMO
字数约:2500字
阅读时间约:5-8分钟

在纪录电影《陪你到清晨》的镜头下,15岁男孩闭国锦的生活细节被静静呈现——他难以集中注意力的课堂表现,他情绪失控的瞬间,他在北京安定医院接受治疗的点滴。

这部耗时六年打磨的国内首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题材纪录电影,以其罕见的真实与温暖,揭开了无数孩子深藏心底的痛苦与渴望。

影片中,闭国锦被确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共病焦虑抑郁。他代表的不是个别案例,而是那些在心理困境中挣扎的孩子们的缩影。

这部电影通过真实的记录,向我们展示了ADHD的诊断、治疗与康复之路,更重要的是,它提醒我们:陪伴本身,就是最温暖的疗愈。

01.ADHD从误解到理解的漫漫长路

当闭国锦在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情绪失控时,这些表现常被误解为调皮不努力。影片以科学视角告诉我们:ADHD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神经发育障碍,而非孩子故意不听话。

全球ADHD患病率约5%66%-85%患儿的症状会持续到青少年和成年期。它是一种慢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症状会有所缓解,但仅有15%的患儿到成年早期可达到完全缓解。

影片中一个细腻的镜头是,闭国锦在做注意力测试时,自发地摸索出一套提高准确率的方法——用手指指着数字,从左往右划过一行,又紧接着向下从右往左划过一行。

这个小细节揭示了许多ADHD患儿不为人知的努力——他们每天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与注意力不集中搏斗,常常耗尽心力。

ADHD的诊断需要满足严格的标准,核心症状需在12岁前出现,并在家庭和学校等多个场景中持续引发显著问题。诊断过程绝非简单观察行为表现,而是包含医学检查排除其他病因、收集个人及家庭病史、学校记录评估,以及通过访谈、问卷和评定量表多维度收集信息。

这种全面评估至关重要,因为许多其他状况——如学习障碍、焦虑症、抑郁症、自闭症谱系障碍等——都可能表现出与ADHD相似的症状。

影片中,闭国锦的经历展现了迟来诊断的后果——他用童年的高智商弥补专注力缺陷,直到高中才代偿不过来。这个细节揭示了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典型特征:它们常常被表象掩盖,在学业压力、环境变化等诱因下才集中爆发。

02.无形的创伤:家庭与社会的影响

影片毫不避讳地揭示了闭国锦成长环境中的双重缺失:父母离异带来的情感缺席,让他从未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爷爷奶奶的过度溺爱,又剥夺了他建立自我效能感的机会。

那个反复出现的奶奶帮他系鞋带却不教方法的细节,正是这种溺爱最真实的写照。

更令人心碎的是,当闭国锦在试卷背面写满救我却无人读懂,长期接收你粗心”“你懒散的负面评价,最终陷入焦虑、抑郁的困境。

这也印证了心理学中的习得性无助理论——当孩子长期处于高投入却低回报的状态,便会逐渐放弃努力,用逃避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03.生理-心理-社会综合治疗:温暖的曙光

《陪你到清晨》最动人的部分,在于它完整呈现了ADHD的生理-心理-社会综合治疗模式。影片中,闭国锦在北京安定医院的治疗过程,正是这一综合模式的生动体现。

在生理层面,药物治疗是ADHD管理的重要一环。ADHD与大脑前额叶皮层发育延迟及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功能失调有关。

影片中,主治医生的耐心治疗包含了科学的药物干预。目前,兴奋剂类药物是ADHD的一线治疗选择,它们通过增加大脑中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帮助改善注意力和控制冲动。

在心理层面,影片展示了心理治疗师的循循善诱对闭国锦的帮助。当心理医生说我觉得这是可以哭的时,小闭哭得难过又克制:要是我小时候学习的时候有人鼓励我,做错事的时候有人管我,我也不至于现在。我好像现在浑身都是毛病。

在社会层面,病友和同伴的互助陪伴、学校和同学的关怀接纳、父亲努力开始重新与小闭建立情感联结等,这些共同编织了一张温暖而有力的支持网。这种支持不仅来自医疗系统,更来自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

04.陪伴的艺术:温柔而坚定的力量

影片中,医生们的温柔而坚定,恰恰契合了心理学中的治疗核心:接纳与边界并行。

闭国锦之所以喜欢这里,是因为他第一次感受到被看见”——当医生耐心倾听他描绘母亲的模样,当专业的干预让他重新掌控生活,这种被理解、被接纳的体验,如同为干涸的心灵注入清泉。

影片中还有一个令人深思的角色——闭国锦的父亲。从最初的缺席、质疑,到后来的正视、改变,这个转变过程反映了许多家庭在面对心理问题时的普遍状态:从否认到接纳,从迷茫到行动。

父母的成长能成为孩子治愈的最大动力。


05.打破偏见:从病耻感到科学认知

《陪你到清晨》的重要价值在于它致力于打破对精神心理问题的误解与偏见。导演田艳表示,她希望这部影片能够呈现真实的儿童精神科、精神科医生、学校和存在精神疾病及心理问题的孩子们,为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心理健康工作进行一场温暖、善意的科普

这种科普至关重要。

影片中,曲天宇医生坦言:“‘精神科这几个字眼好像容易被各种偏见包围:患者被贴上危险脆弱的标签,医护人员常被误解为只会开药看守患者这些偏见构成了阻隔患者与社会的无形高墙。

令人欣慰的是,当理解拍摄的意义后,病房里的孩子们主动表示:拍我拍我,我想出镜!甚至有一个女孩对医生说:医生,我的痛苦是不是也能被记住?我想被看到。

这句我想被看到,恰恰揭示了这种记录最深层的疗愈价值:它让这些常常被遗忘的个体,重新获得了存在感和叙事的主权。

06.陪伴与看见:健康和优秀不只有一种样子

《陪你到清晨》的片名寓意深远——“陪伴不是被动看守,而是积极共处;清晨不仅是时间转折,更是希望与理解的象征。

这部纪录片通过闭国锦的故事告诉我们,ADHD的管理不是一场旨在治愈的战役,而是一段学习与神经多样性共存的旅程。

当社会学会区分行为问题与神经发育差异,当家庭能够提供理解而非批评的支持,当学校和社会建立起包容而非排斥的环境,ADHD个体才能真正发挥其潜在优势——正如研究中发现,他们可能拥有丰富的创造力、危机处理能力和充沛精力。

走出影院,那句我想被看到依然在耳边回响。这不仅是影片中孩子们的渴望,也是所有在心理困境中挣扎的人们的共同心声。

v2-075745b0a617a2388e52e613127296d8_720w.jpg



TAGS:

相关推荐

  • 好文丨影评——《陪你到清晨》国内首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题材纪录电影

    好文丨影评——《陪你到清晨》国内首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题材纪录电影

    作者|MOMO字数约:2500字阅读时间约:5-8分钟在纪录电影《陪你到清晨》的镜头下,15岁男孩闭国锦的生活细节被静静呈现——他难以集中注意力的课堂表现,他情绪失控的瞬间,他在北京安定医院接受治疗的点滴。这部耗时六年打磨的国内首部儿童...

    2025-11-22 21 0

  • 好文丨孩子无法上学,也许不是简单的“厌学”或者“拒学”,而是EBSA

    好文丨孩子无法上学,也许不是简单的“厌学”或者“拒学”,而是EBSA

    作者:王峘文章来源:王峘(公众号自媒体,已获作者授权)这几年来,我所带的国内儿童青少年案例督导中,孩子因为明显的情绪问题而回避上学的情况有显著的增长。每当工作这样的案例时,我总是能感受到孩子和家长共同的无助:这些孩子不是不想上学,而是真的无...

    2025-11-15 68 0

  • 专栏丨手机是祸害?听听孩子怎么说

    专栏丨手机是祸害?听听孩子怎么说

    作者|熊丹成字数约:1200字阅读时间约:2-3分钟上一期,我们聊到孩子们手机成瘾背后折射出来的家长焦虑。(可点击文字,直接跳转上期内容。)今天,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孩子们喜欢玩手机?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先推荐家长们听听孩子自己的说法。高中...

    2025-10-31 136 0

  • 专栏丨孩子手机成瘾怎么办(方法篇)

    专栏丨孩子手机成瘾怎么办(方法篇)

    作者|熊丹成字数约:1200字阅读时间约:2-3分钟上两周我们分别谈论了专栏丨孩子手机成瘾怎么办(成因篇)及专栏丨手机是祸害?听听孩子怎么说(点击标题,即可跳转文章)。这一次,我们讲解决方案:当面对孩子的手机成瘾,家长该怎么办呢?孩子们...

    2025-10-31 118 0

  • 专栏丨孩子手机成瘾怎么办(成因篇)

    专栏丨孩子手机成瘾怎么办(成因篇)

    作者|熊丹成字数约:2000字阅读时间约:4-6分钟假期时收到很多亲朋好友的问询,说自己家孩子手机成瘾,问我要怎么办?家长们普遍对于孩子玩手机存在很大的焦虑,因此,我打算在这篇文章里面和家长们分享一些关于孩子玩手机的认识。1.什么是手机...

    2025-10-16 185 0

  • 好文丨你还在相信北欧的幸福神话?

    好文丨你还在相信北欧的幸福神话?

    作者|江西睿德心理字数约:1000字阅读时间约:2-4分钟最近全球幸福榜单又来了,丹麦依然名列前茅。2025年3月,牛津大学幸福研究中心与盖洛普公司合作发布了《世界幸福报告》,芬兰连续第八年在该榜单中排名第一。其他北欧国家均跻身前十,丹麦...

    2025-09-30 29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