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故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心理故事 > 正文

好文丨孩子无法上学,也许不是简单的“厌学”或者“拒学”,而是EBSA

admin 2025-11-15 9 0

作者:王峘

文章来源:王峘(公众号自媒体,已获作者授权)


这几年来,我所带的国内儿童青少年案例督导中,孩子因为明显的情绪问题而回避上学的情况有显著的增长。每当工作这样的案例时,我总是能感受到孩子和家长共同的无助:这些孩子不是不想上学,而是真的无法踏进校门。

英国在疫情之后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这种现象被称为"以情绪为基础的回避上学"(Emotionally Based School Avoidance,简称EBSA),它正在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

01.什么是EBSA?

EBSA指的是儿童因潜在的情绪问题而无法上学的现象。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不应该使用"厌学"或"拒学"这样带有主观判断色彩的术语,因为这些词汇暗示孩子是在主观选择不去学校。实际上,这不是孩子"不想去"学校的问题,而是他们真的"无法去"——这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无法承受状态。

对这些孩子来说,走进校门或教室就像面对危险境地一样,会引发强烈的恐惧反应。这些孩子并不必然符合焦虑症或者抑郁症等情绪障碍的诊断,因为如果不涉及上学的话,他们并不一定会有这些情绪问题。同时,他们中的很多人主观意愿上其实是想上学的,也并不抗拒学习,甚至还想考好的大学,所以他们会一次又一次和家长以及心理治疗师讨论复学的计划,但他们就是进不了校门,或者在学校待不下来。

通常,创伤性的事件,例如疫情、疫情后的经济下行,家人的离世、与重要的客体的分离,以及社交困难,被霸凌等都会造成EBSA。神经多样性的问题,例如多动症ADHD,自闭症ASD,学习障碍等,也会带来孩子的学业困难以及社交困难,进一步导致EBSA。

其中有些孩子会表现出因极度焦虑和恐慌症发作而无法上学,他们每次到学校门口都会颤抖和流泪,情绪失控。还有一些有神经多样性问题的孩子,他们可能会拒绝起床,不愿意穿衣服、在学校大门前退缩,甚至从学校逃跑。这些都是孩子体验到巨大的上学压力而不堪重负的表现。

这个问题令人担忧。在英格兰,中学生的持续缺勤率从2018-19年的10.9%大幅上升到2022-23年的21.2%。2023年至2024年间,超过17万名英格兰儿童错过了至少一半的学校课程,这是自2006年以来的最高数字。自疫情以来,持续缺勤的儿童数量几乎翻了一番。

02.对孩子的深远影响

EBSA不仅仅是"不上学"这么简单,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全方位的冲击。孩子们可能会对学校产生慢性焦虑或恐惧,或者最终导致抑郁。特别是对于神经发育多样性的孩子来说,学校环境可能让他们感到不安全或不堪重负,他们的神经系统进入战斗、逃跑或冻结状态。

大班教学、特殊教育需求、僵化的时间表、社交压力,以及被人误解都可能让学校生活变得令人筋疲力尽、焦虑不安。这些情绪冲击还会表现为身体症状,比如哭泣、心慌、发抖,有些孩子甚至会出现咒骂和攻击性行为。

EBSA会对孩子的健康、社交技能、教育成果和人生前景产生不利影响。研究显示,7至11年级期间每增加一天缺勤,学生在未来终身收入中可能损失750英镑。在中学阶段持续缺勤的学生,在28岁时的收入可能比几乎完美出勤的学生少1万英镑。

03.对家庭福祉的冲击

EBSA对整个家庭,尤其是负责送孩子上学的父母,造成"巨大的情绪影响”。它会让父母倍感压力,焦虑抑郁,夜不能寐。

父母可能也会出现身体反应,如胸口发紧、食欲下降、无法入睡,并且也会出现社交回避和频繁落泪,甚至感到无力应对日常生活。

EBSA儿童的父母常常要应对复杂的家庭关系、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往往这个时候夫妻关系也会因此而变得紧张。随之而来的则是父母过度疲劳、自己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同时他们还要尽力为孩子争取必要的支持与资源。

04.社会因素的推波助澜

新冠疫情无疑加剧了这一问题。疫情突出了儿童的情绪脆弱性,让孩子们更加意识到家庭生活和安全的重要性,这可能导致他们认为包括学校在内的外部世界是不安全的。

同时,现代家长更倾向于为孩子创造安全的空间来表达情绪,这本身是积极的发展,但也突出了当学校环境感到不安全或令人不堪重负时的对比。当孩子的神经系统因不合适的环境而进入战斗、逃跑或冻结模式时,拒学就成为了一种自然反应。

家长在应对EBSA时往往陷入两难境地:要么过于理解孩子,让孩子更觉得外面的世界不安全想要逃避到家庭的怀抱中;或者家长碍于面子和社会压力,过于紧逼孩子,反而站到了孩子的对立面,强化了孩子的不安全感。

教育系统内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学校面临着来自教育机关关于出勤数据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可能导致学校"过于急切地让孩子退学"并鼓励家庭自寻出路。

05.被误解的家长们

家长们经常因为孩子的EBSA而受到指责或深感到内疚。这里有几个误解和系统性问题。

首先,"拒学”“厌学”这一类术语本身就是有害的,它错误地暗示这是孩子的故意选择,让人们以为家长如果足够努力就能强迫孩子上学。然而,EBSA指的是年轻人因强烈的情绪因素以及创伤的影响而无法上学。

社会和专业人士的态度也加剧了这种指责。例如,英国教育标准局首席督察官曾暗示,在家工作的家长可能无意中给孩子一种学校出勤是"可选的"印象。这种观点为受影响的家庭获得支持制造了障碍。

更糟糕的是,有EBSA孩子的家长,特别是那些有特殊教育需求孩子的家长,频繁地"受到误解他们情况的专业人士的伤害,这些专业人士将孩子的表现归咎于糟糕的养育方式"。

神经多样性育儿顾问劳伦·奥卡罗尔(Lauren O’Carroll)明确指出:"家长不会导致EBSA。"相反,EBSA的出现是因为孩子的神经系统对一个不能满足他们需求的环境——通常是学校环境——做出的反应。

06.心理治疗能做些什么

尽管情况严峻,但及时而适当的治疗干预为解决这一复杂问题提供了希望。早期干预是关键,我们要解决问题的情绪根源,防止长期缺勤,并使孩子能够继续接受教育。

一般的指导手册会建议CBT(认知行为治疗),但是我的临床实践中CBT往往不太好用。面对孩子,咨询师有两条干预思路:

第一个是行为方面的指导治疗师应该专注于重建孩子的安全感,从小的、可管理的经验开始来对抗恐惧。目标是促进渐进的、可管理的变化,而不是过早地推动激烈措施,因为小步骤有助于重建孩子回到学校的安全感和信心。治疗师可以和孩子一起想象一下上学可能需要面对的困难,以及自己可以如何应对。

此外,还需要关注两个重要方面:一是虽然不上学,但我们要帮助孩子讨论如何尽可能保持学习的状态,让孩子在不上学的情况下不要在课业上落后太多,以免打击孩子回到学校后的学业信心;二是保持规律的作息,不上学的孩子也要尽可能在起床和入睡时间上保持上学时的节奏,不要昼夜颠倒。

第二个是使用心理动力学理解孩子情绪背后的心理冲突治疗师要耐心帮助孩子寻找上学困难背后的原因。孩子回避上学是有意义的,是某种背后的动力性因素导致了上学的困难,所以治疗师需要共情孩子上学的痛苦,和孩子一起去寻找导致孩子上学困难背后的无意识动机,才能在心理上真正为上学做准备。

治疗师可以和孩子一起约定恢复上学的时间,并且接受回到学校后,孩子可能会遭遇挫折、情绪有波动,会偶尔需要继续退回家庭。咨询师承诺在孩子上学之后仍然会陪伴孩子一段时间,共同面对新的困难,陪孩子一起消化重新回归校园可能会发生的挫折所引发的各种情绪。

对家长的全面支持也至关重要。治疗师要共情家长因孩子拒学而感受到的挫败和由此引发的焦虑,和家长讨论如何应对复杂的教育系统,探索孩子重返学校之前过渡选择的各种可能性,例如补习班,私教,网课等等。

特别重要的是,治疗师应该为家长提供真正的支持性的倾听,特别是对那些有特殊教育需求孩子的家长,他们经常被不当建议轰炸,可能已经被其他专业人士弄得觉得自己就是问题所在。心理治疗要为家庭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在这里,家长的安全感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基础,而家长情绪经由治疗师的帮助变得稳定下来,孩子也就更容易稳定。

07.向前的路

解决EBSA问题需要整个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不是孩子的"任性",也不是家长的"失职",而是孩子的神经系统对不合适的环境的正常反应。

学校也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员工培训,以更好地管理孩子的情绪,并应对神经发育多样性所带来的问题。

EBSA的家庭需要从学校、治疗师和整个社会那里得到同情而不是指责。而最终,需要改变的不是父母或孩子,而是那个让他们感到不安全的环境。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时,我们才能为这些孩子和家庭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帮助和支持。毕竟,每一个孩子都有在让其感到安全的环境中学习的权利。

v2-075745b0a617a2388e52e613127296d8_720w.jpg


TAGS:

相关推荐

  • 好文丨孩子无法上学,也许不是简单的“厌学”或者“拒学”,而是EBSA

    好文丨孩子无法上学,也许不是简单的“厌学”或者“拒学”,而是EBSA

    作者:王峘文章来源:王峘(公众号自媒体,已获作者授权)这几年来,我所带的国内儿童青少年案例督导中,孩子因为明显的情绪问题而回避上学的情况有显著的增长。每当工作这样的案例时,我总是能感受到孩子和家长共同的无助:这些孩子不是不想上学,而是真的无...

    2025-11-15 9 0

  • 专栏丨手机是祸害?听听孩子怎么说

    专栏丨手机是祸害?听听孩子怎么说

    作者|熊丹成字数约:1200字阅读时间约:2-3分钟上一期,我们聊到孩子们手机成瘾背后折射出来的家长焦虑。(可点击文字,直接跳转上期内容。)今天,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孩子们喜欢玩手机?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先推荐家长们听听孩子自己的说法。高中...

    2025-10-31 104 0

  • 专栏丨孩子手机成瘾怎么办(方法篇)

    专栏丨孩子手机成瘾怎么办(方法篇)

    作者|熊丹成字数约:1200字阅读时间约:2-3分钟上两周我们分别谈论了专栏丨孩子手机成瘾怎么办(成因篇)及专栏丨手机是祸害?听听孩子怎么说(点击标题,即可跳转文章)。这一次,我们讲解决方案:当面对孩子的手机成瘾,家长该怎么办呢?孩子们...

    2025-10-31 81 0

  • 专栏丨孩子手机成瘾怎么办(成因篇)

    专栏丨孩子手机成瘾怎么办(成因篇)

    作者|熊丹成字数约:2000字阅读时间约:4-6分钟假期时收到很多亲朋好友的问询,说自己家孩子手机成瘾,问我要怎么办?家长们普遍对于孩子玩手机存在很大的焦虑,因此,我打算在这篇文章里面和家长们分享一些关于孩子玩手机的认识。1.什么是手机...

    2025-10-16 155 0

  • 好文丨你还在相信北欧的幸福神话?

    好文丨你还在相信北欧的幸福神话?

    作者|江西睿德心理字数约:1000字阅读时间约:2-4分钟最近全球幸福榜单又来了,丹麦依然名列前茅。2025年3月,牛津大学幸福研究中心与盖洛普公司合作发布了《世界幸福报告》,芬兰连续第八年在该榜单中排名第一。其他北欧国家均跻身前十,丹麦...

    2025-09-30 254 0

  • 好文丨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和焦虑打一场 “持久战”

    好文丨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和焦虑打一场 “持久战”

    作者|熊丹成全文合计约1500字阅读时间约3-4分钟小时候,我总爱陷在自己的白日梦里。现实里得不到的玩具、没去过的远方、未实现的小小心愿,都能在幻想里一一成真。那种沉浸其中的快乐,像婴儿攥着一个能随时安抚自己的奶嘴,只要念头一落,就能瞬间...

    2025-09-13 26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