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故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心理故事 > 正文

好文丨“每次安慰朋友,我都想拉黑TA”:如何避免被负能量吞噬

admin 2025-08-04 194 0

作者 | MOMO
字数约:2800字
阅读时间约4-6分钟

01

你有这样的朋友吗,每次找你聊天必定是为了大吐苦水,且听不进任何建议。

陈文至今还记得小丁第一次开口借钱时的样子——电话那头声音虚弱,说自己出了车祸,急需钱做手术。陈文心一软,二话不说就转了账。

可后来每次陈文发消息问一句“伤好点了吗?”,小丁就像被按下了苦水闸门,开始大吐苦水:“别提了!我女朋友跟我分手,工作也丢了,现在连房租都交不起…(此处省略3000字对方大吐苦水)”

陈文一开始还耐心安慰:“你要不要先找个临时工作过渡?”

小丁(立刻打断):“不行!我现在这状态根本没法工作!”

陈文又建议:“那先和家里人商量下?”

小丁(烦躁):“他们根本不懂我!”

陈文耐着性子说了三四个方案,小丁却像打地鼠一样——每个建议刚冒头,就被“不行”“没办法”“你不懂”狠狠锤回去。

最后小丁突然话锋一转:“能不能再借我点?我这次真的走投无路了!

两小时的通话里,小丁甚至没问过一句他的近况,那些苦水也不是求助,只是为了用道德绑架织成的蜘蛛网,就等着把他缠得更紧,最让人不适的是当陈文委婉拒绝二次借钱时,小丁竟幽幽叹气:“连你也不帮我了…”

那一刻陈文终于懂了:有些人要的不是救生圈,而是自愿沉溺时,能拉着你一起下沉的资格。

02

为什么有人会成为情绪吸血鬼?

小丁的行为,其实是在重复着苦难叙事。

在小丁的视角里,他是命运之神的弃儿,一切不幸都是环境和他人导致的,他不断抱怨世界的冷漠无情,然后继续待在这个受害者的位置上,继续下一个不幸。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受害者循环Victimhood Cycle描述的就是这种行为模式的重复过程:抱怨获得关注拒绝改变继续抱怨关系破裂更深的无助感。

典型表现

反复倾诉同一类痛苦(比如我老板针对我”“我对象对不起我),但拒绝行动;
 对建议的本能否定(你说的办法没用”“你不懂我的情况);
情感勒索(我都这么惨了,你还不帮我?);
人际关系逐渐枯竭(朋友从同情到厌烦,最终疏远)。

我们常常会在低能量人群中看到受害者循环的模式。

在这些人身上,TA们强迫性地重复着某个无助、无力的角色,把本该用于解决问题的能量,全部投入到了维持问题存在的系统中因而无法正视困难,更无法从困境中走出来。

这其实是人类应对存在困境的一种笨拙而原始的方式。

这类持续散发负能量、拒绝建议却又依赖他人支持的人,其行为背后通常隐藏着复杂的心理机制。

以小丁为例,我们或许可以获得一些理解这类行为的内在动力。

小丁出生在农村,自小父母离异,妈妈把他留在老家,独自外出打工,长时间不能和小丁团聚,爸爸再婚,有其他的孩子,和小丁也没有来往。

成长过程中物质和情感的双重匮乏让小丁内心深处极度缺乏安全感。

他很渴望有一个一直稳定的、爱他和支持他的客体,这让他在面对对他好的人时,常常变得极度贪婪。他想再三地确认对方会爱他,也在这些人身上体验到自己对内在父母极其矛盾的爱恨冲突——既渴望他们的爱,甚至想吞噬他们;又怨恨他们的吝啬,想毁灭他们。

这种冲突无疑是剧烈而沉重的,小丁开始陷入受害者角色,并且通过重复受害的模式,来表达他内心复杂的心理内容,这也是受害者模式重复的动力。

这些内容包括:

1.受害者情结的自我强化

通过反复强调被剥削的遭遇,他们构建了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用消极叙事巩固受害者身份,获得道德优势的同时逃避责任。

抱怨成为维持心理平衡的工具,因为承认建议有效会打破这种平衡,迫使他们面对改变的压力。

2. 矛盾的情感勒索

表面索要支持实则寻求情感确认

建议会被视为对其苦难的否定陈文"可以这样做"时,小丁听到的是"你的痛苦不够合理"。这种"支持-拒绝"的循环,实质是通过维持他人的关注来填补内心安全感缺口。

3. 心理防御的过度激活

立即否定建议的行为,暴露出小丁"防御性悲观主义"心理模式。

预先判定所有方案无效,既避免了尝试失败的风险,又维持了"不是我不努力,是世界太残酷"的自我保护叙事。这种防御机制往往与早期习得性无助经历有关。

4. 社会功能退行的快感

持续扮演弱者角色可获得隐性收益:降低周围人对自己的期待、获得情感关怀优先权、规避成人世界的责任压力。

这种退行状态会像成瘾一样自我强化,形成"抱怨-获得关注-强化抱怨"的负向循环。

5.被人可怜总好过被人忽视

更深层看,这类行为可能是对存在空虚的对抗。通过不断制造"被压迫"的戏剧冲突,给自己赋予一种扭曲的意义感——至少在抱怨时,小丁能明确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被他人强烈关注。

只有当我受伤时,才会被关注如果我不痛苦了,他们就彻底忘了我

6.通过自毁行为向内在客体表达攻击和报复

你们当初没有好好爱我/保护我,现在看我这么惨,你们内疚了吗?

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终身课题。

也许对于资源相对匮乏的底层大众来说,不抱怨命运,不怨天尤人更为不易。也许小丁们在面对自己苍茫而挫折的人生时,需要问问自己:我更值得快乐,还是被同情?

03

当善良成为别人的情绪垃圾桶,该如何反击?

容易和情感吸血鬼们反复纠缠的人是具有“拯救者情结”的人。

但是,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像陈文这样,只是基于朴素的道德感,基本的善意而对求助者施以援手。

此时,你需要识别情感吸血鬼的“狩猎逻辑”——

如果你发现身边的“朋友”在交往时具备以下特征,不要犹豫,果断地开始保护自己。

情感吸食者的特征有:

1.精准识别高共情者TA们能嗅出谁的愧疚感强、谁容易心软。

2.测试底线:先提小要求(借点钱、聊会天),如果发现你妥协,就会逐步升级(借更多、抱怨更久)。

3.道德绑架话术:“你是我唯一能信任的人了…”、“要是你也不帮我,我就真的完了…”

你的善良,成了他们的成瘾燃料——

你给钱,TA不会感激,而是学会“哭穷就有钱”你倾听TA们的不幸,TA们不会感谢,而是觉得“抱怨就能获得关注”你提建议TA们想办法TA不想改变,只想继续扮演受害者

结果只能是,你越帮越累,TA们越吸越上瘾。

而面对情感剥削,以下建议可以帮到你:

1.交谈过程中,硬话软说设定边界,“ATM剥削,你可以说:

“我也很想帮你,但我的钱有别的规划了。”


(不解释具体规划,避免被辩论)


“你可以试试XX借贷平台/找家人商量。”


(把问题抛回给对方)

垃圾桶型剥削,你可以说:

“我理解你很痛苦,但重复讨论这个问题让我也很无力。不如我们先聊聊别的?”


(转移话题)


“你觉得接下来哪一步是你能主动做的?”


(逼对方思考行动,而非单纯抱怨)

焦点转换:当TA否定建议时,反问"你理想中的解决方案应该具备什么特征?"

阻断负强化:当TA开始循环抱怨时,温和但坚定地转移话题或结束对话。

激发自主意识:通过提问帮助TA觉察自己的模式:"你有没有注意到,每次讨论到最后都会回到原点?"

步:学会战略性冷漠

如果对方依然死缠烂打,你可以减少回应频率隔很久再回消息;用”“这样啊敷衍不提供情绪价值;必要时拉黑对极端情感吸血鬼,物理隔离最有效。

请记得,你的善良,必须带点锋

真正的善良无限容忍,而是我帮你,但不会替你活

真正的共情做情绪奴隶,而是我理解你,但不会替你承受

-END-

v2-075745b0a617a2388e52e613127296d8_720w.jpg



TAGS:

相关推荐

  • 好文丨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和焦虑打一场 “持久战”

    好文丨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和焦虑打一场 “持久战”

    作者|熊丹成全文合计约1500字阅读时间约3-4分钟小时候,我总爱陷在自己的白日梦里。现实里得不到的玩具、没去过的远方、未实现的小小心愿,都能在幻想里一一成真。那种沉浸其中的快乐,像婴儿攥着一个能随时安抚自己的奶嘴,只要念头一落,就能瞬间...

    2025-09-13 76 0

  • 好文丨比意志力更强大的,是你的内心驱动力

    好文丨比意志力更强大的,是你的内心驱动力

    作者|MOMO全文合计约1700字阅读时间约3-4分钟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列好了详细的计划,却总在执行时拖延;减肥、学习、提升技能,刚开始热情满满,没过多久就半途而废;看着别人坚持做一件事时动力十足,自己却总像被抽走了能量,找不到...

    2025-09-01 129 0

  • 好文丨职场人看《凡人修仙传》

    好文丨职场人看《凡人修仙传》

    作者|MOMO全文合计约2900字阅读时间约4-6分钟这段时间追《凡人修仙传》系列衍生产作品已经追得不知天地为何物了。今天就想就剧版和动漫版分享一点职场打工人的“修道心得”。看似讲述的是一个异世界的奇幻故事,实则映射着现代人在社会洪流中的...

    2025-08-20 152 0

  • 科普丨强迫性重复

    科普丨强迫性重复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下定决心远离控制欲强的人,却在新的亲密关系里再次陷入被支配的困境;每次换工作都发誓要摆脱“背锅侠”的命运,可没过多久又成了团队里默默扛下所有的人;甚至连选餐厅、买衣服,都会在不知不觉中重复着和过去惊人相似的选择...

    2025-08-11 190 0

  • 好文丨“每次安慰朋友,我都想拉黑TA”:如何避免被负能量吞噬

    好文丨“每次安慰朋友,我都想拉黑TA”:如何避免被负能量吞噬

    作者|MOMO字数约:2800字阅读时间约4-6分钟01你有这样的朋友吗,每次找你聊天必定是为了大吐苦水,且听不进任何建议。陈文至今还记得小丁第一次开口借钱时的样子——电话那头他声音虚弱,说自己出了车祸,急需钱做手术。陈文心一软,二话不...

    2025-08-04 194 0

  • 科普丨压力值悄悄爆表,你的身体在报警了!

    科普丨压力值悄悄爆表,你的身体在报警了!

    当代生活中,压力已经是不可避免的情绪反应。根据数据调研,‌76%的中国城镇居民存在心理压力‌,其中34%处于严重压力状态。年轻群体尤为突出,18-24岁人群抑郁风险检出率达24.1%,大学生中45.28%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问题。压力导致的失...

    2025-07-24 23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