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故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心理故事 > 正文

奚小鹿|《青少年(12-18岁)正常与反常心理现象及问题》公益讲座回顾(二)

admin 2021-09-13 3980 0

2021年7月21日上午9点我们请来了美国麻省理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奚博士,和大家共同探讨了近3小时的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危机干预的话题。奚小鹿博士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讲座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为青少年心理工作者及教育工作者创造了一个理解孩子的心理学新视角。


上期分享了前面一部分,现将整理好的后面一部分的课程内容共享给大家。以后会陆续把这次讲座的内容,尽可能全面地分享给大家,敬请关注!

微信图片_20210913160123.jpg

 主讲人 ●


奚小鹿

美国麻省(State of Massachusetts) 执照临床心理学家

波士顿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博士

哈佛医学院附属剑桥医院博士后,哈佛大学UHS(校医务中心,非 Study Bureau)博士后 , 哈佛医学院附属麻省精神卫生中心博士后

2003年至今任麻省理工学院(MIT)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中心双专科临床心理学家,专研临床心理咨询 / 心理治疗以及临床神经心理学(ADHD)

1997年至今任哈佛医学院精神病系临床心理博士,博士后生临床导师、督导

兼任清华大学、华东师大及美国多所高校包括西北⼤学、耶鲁⼤学、哈佛医学院研究生院等高校与苹果公司、富士康等企业心理健康问题专家

01   认识正常的情绪反应(行为表现)


微信图片_20210913160317.png

我们会花不少的时间讲怎么认识正常的情绪反应,这个包括相关的生理反应。正常的情感反应、情感经历、情绪反应,并不等同心理、情感问题。


比方说孩子会觉得紧张,要考试了,要说话,要发言或者见陌生人,要参加奥数比赛,很多这种情况,或者是被父母要求给客人表演弹琴,这是我们华人的家庭当中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


第二个就像伤心难过,孩子可能丢了玩具,失去了亲人或者失去了朋友,包括父母离婚了,被要求必须忠诚于一方,要么跟妈妈,要么跟爸爸,不能跟另外一方说话,或者父母不喜欢他们的朋友,或者是被批评,孩子伤心难过很正常的。


不安、沮丧、生气、愤怒,哪怕是在大人眼睛当中可能是小题大做的,其实很多时候也是正常的,包括还有其他的负面消极的情绪:回避,消极沉默。


那么我希望强调的是我们看一个孩子的表现时,有没有记住人的情绪反应犹如我们运动时,心跳加快、出汗是正常而必要的。




02

正常情绪反应背后的原因

微信图片_20210913160549.png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我们做咨询师的、做父母的,做老师的都应该好奇,这些问题代表什么?学校环境的问题,身体的问题或者是家庭问题,包括有的时候家庭突然出现了困难,或者家庭一直都有困难,有二胎,很多时候家里有一个弟弟,上面这个孩子是女孩子还是有非常重大的影响,或父母婚姻的问题。


最后我特别希望强调一下我刚团督了一个小孩子的个案,这个孩子表现出来的是孩子已经把家长的焦虑、不安不单单是注意到,几乎是背到了自己的身上。所以他的情绪表现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03

正常的情感经历与情绪反应的文化现象


微信图片_20210913160708.png

咱们的文化对于情感反应、情感经历、情绪的要求,咱不是没有这个概念的。我们的文学在这方面极其细腻、丰富,但是在生活当中,我们的成熟的标志好像还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宇左而不瞬”,这个就是说你不能够感受到或者是表现到,如果有的话你需要压抑或者是抑制这个感受跟情绪。很多时候我们说一个人少年老成,这个标志是他“喜怒不形于色”,这个也会牵涉到需要控制压抑它的表达。

 

在国外的时候,我们不管是做心理的还是做精神科的,在评估一个来访者的时候,需要做一个我们叫Mental Status Exam也就是精神状态检查,这个包括你的表情、心情、认知,包括你是不是有精神病类的这种症状。中间就常常有一个非常让大家困惑的事情,亚裔的一个孩子分明已经哭得稀里哗啦了,但是脸上会上会带着大大的一张笑。讨论时告诉老师报告的问题也非常的让人难受。表情是情绪的一个外在的表达,跟你的思维,你的叙说不一致的时候,很多时候代表的几乎是有分裂症状。所以我常常得给我们的同事解释说,在文化上来说可能是有原因的。他要求自己坚强或者是不能再哭,或者不能表达自己情绪,但是忍不住。实际上从精神病学上可能是不一致的,文化上却是对的。

 

21世纪不管是受港台日韩还是美剧的影响,其实我们的孩子应该不是这样表现的,有的时候干脆是另外一种极端,但是成熟也就是所谓的社会功能好、适应良好的标准变动还是不多的。尤其是成年人对于孩子会有不加思索的期待,“哭什么你不能好好说吗?”但是万一对孩子来说,这个哭就是他的好好说这种情况呢?当然允许正常的情感反应也绝对不意味着anything goes怎么样都可以,可以为所欲为,可以情绪失控。



04

发展心理学对孩子情绪反应的认识


微信图片_20210913160803.png

我这里有句话叫“children  are not miniature adults”这句话的意思是孩子不是微型的、迷你的成年人,这句话是我的一个神经心理学的老师教的,他是一个很著名的一个儿童神经心理学家。我总是记住这句话,因为他说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孩子,我们会忘记他有手有脚,他们就是个小大人似的,那他为什么不能够,明明说好了答应的,他为什么不做?我自己在国内的朋友会说:“真是气死我了,跟他说什么,他都答应了。”然后就啪啪啪打脸,父母觉得很愤怒又很无奈。父母没有想到孩子很听话,你问他不能说什么,他会答应,不等于说他能够做到,这是个执行功能的问题。


当然在情绪上,在他的心理现象上,人际关系体验上,他的感受认识、情绪表达、控制和管理,5岁的孩子、10岁的孩子、15岁的孩子、25岁的大人,他的能力、经验、运用是不能跟跟成年人比。咱们希望他们能够怎么样,他们最好能够做到什么?不等于说在现实当中,我们可以忘记他不是微型的成年人,可以指望、期待,甚至有的时候逼迫他们一定要做什么。


比方说孩子在不理解的时候,父母说你理解也要接受,不理解也要接受,闭嘴走开就好了,不哭不闹。所以孩子如果不理解、不同意、不乐意的话,他的哭闹是个问题,甚至因为孩子会还嘴、会反驳,这个时候会被父母打骂,不解释,这个对孩子的期待孩子实际上是不符合年龄的一个表现。



05

正常的情感经历与情绪反应的社会性


微信图片_20210913160851.png

正常的情感经历与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因人而异,不单单父母,心理老师也应该注意到,不是没有一个常模,而是先以为比的话,你很有可能会错过这个孩子的特定情况。大家看这张图片上这群孩子可爱极了,你稍微仔细看看,就可以看到这些孩子其实是很不一样的。


那么在国外有一个说法就是从一个年龄范围心理能力、情感反应,认识处理的能力、有一个大概的常模,在正常范围是大概符合这个常规,但是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和准则。


我的儿子大概是三岁半的时候才能说完整的句子,那么严格的说起来就是有语言的延迟,这也是一个问题的。他的儿科医生问我:“怎么着急,这是个正常现象,他肯定会没事的。”结果人家真的是三岁半开始说话的时候就开始跟你辩论了,那个时候辩论得头头是道,让你觉得,唉呦!天哪,最好还是不要说话的时候好。所以这是一个年龄范围的问题,还有个体差异问题,一个孩子和另外一个孩子,哪怕是一个家里出来的,都可以去听一下对情感、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感受表达处理很多时候都会不一样。



06

正常的情感经历与情绪反应的发育


微信图片_20210913161010.png

父母的性格,父母的气质、父母的脾气,还有父母自己的人际关系问题,包括家庭当中的养育环境,是否单亲家庭,家里没有保姆,父母是不参与的,还是都是爷爷奶奶管的?这里我特别需要提到的就是孩子从小的生活习惯,他的起居饮食是有规律的,是很溺爱的,是严加控制的,或者有严格要求的,这个都有非常重大的关系,所以这些都对他们的情绪反应会有影响。



07

概念化与信息处理



我们为什么要讨论前面三张PPT讲的这些内容,他的家庭情况、背景遗传或者是因人而异,年龄差异的关系,是因为我们做咨询师的常常很关注一件事情,就是所谓的概念化,但是概念化是什么?概念化是纯理论的联想,思维猜想,哲学性的思考,简易精英式的猜想还是什么?我常常跟学生说,做咨询不是算命,就算算命他也得给你生辰八字。


之所以会要说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当我们在思考一个孩子,他的表现是不是心理问题,怎么样来帮助他们解决克服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知道所有的背景故事。所谓的概念就是咨询师在咨询的过程当中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那你要处理信息,首先你要知道怎么收集信息,看到心理问题的时候,我们本能会想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那我首先问的就是我刚刚在我的团督里面督导了武汉一个做儿童心理的老师的个案,这个孩子有非常严重的家庭问题,当影响到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特别是记东西,这位咨询老师对咨询的孩子咨询内外包括在楼下看到这个孩子,那种关注让我非常的赞叹。


因为从他的咨询内外中,注意到、收集到的情况,老实说这个概念化不难做,怎么样帮助这个孩子你也会有很多的idea,因为你看到眼里听到耳朵里面并不是没有帮助的。我们在问怎么办?我们怎么样干预之前,我们首先要问这是怎么回事,这个孩子怎么了?


做家庭治疗的老师都知道有这么一个词叫做IP就是”identified patient”他们实际上是这个家庭的问题代表而已。那么这个干预的代表需要谁?谁是这个家庭当中更需要干预的,谁需要也得到干预?我们看到一个孩子有问题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很多方面的问题。


案例思考

微信图片_20210913161116.png

请大家看一下这个案例,然后不假思索写下你的想法,要越快越好,不要多想,几个字、短句子都可以,待会我们有时间的时候我们来讨论。这个女孩的问题在哪里?这是孩子有心理问题,有儿童类的精神疾病,有所谓的对立违抗性障碍,还是什么别的,如果你来做这个咨询,你会从什么地方入手?大家想想,你听了以后反应是什么,或者是你的联想是什么?或者你有什么的问题?






<未完>请关注下期内容

图片


整理|小桃

编辑|里里



TAGS:

相关推荐

  • 好文丨比意志力更强大的,是你的内心驱动力

    好文丨比意志力更强大的,是你的内心驱动力

    作者|MOMO全文合计约1700字阅读时间约3-4分钟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列好了详细的计划,却总在执行时拖延;减肥、学习、提升技能,刚开始热情满满,没过多久就半途而废;看着别人坚持做一件事时动力十足,自己却总像被抽走了能量,找不到...

    2025-09-01 36 0

  • 好文丨职场人看《凡人修仙传》

    好文丨职场人看《凡人修仙传》

    作者|MOMO全文合计约2900字阅读时间约4-6分钟这段时间追《凡人修仙传》系列衍生产作品已经追得不知天地为何物了。今天就想就剧版和动漫版分享一点职场打工人的“修道心得”。看似讲述的是一个异世界的奇幻故事,实则映射着现代人在社会洪流中的...

    2025-08-20 66 0

  • 科普丨强迫性重复

    科普丨强迫性重复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下定决心远离控制欲强的人,却在新的亲密关系里再次陷入被支配的困境;每次换工作都发誓要摆脱“背锅侠”的命运,可没过多久又成了团队里默默扛下所有的人;甚至连选餐厅、买衣服,都会在不知不觉中重复着和过去惊人相似的选择...

    2025-08-11 107 0

  • 好文丨“每次安慰朋友,我都想拉黑TA”:如何避免被负能量吞噬

    好文丨“每次安慰朋友,我都想拉黑TA”:如何避免被负能量吞噬

    作者|MOMO字数约:2800字阅读时间约4-6分钟01你有这样的朋友吗,每次找你聊天必定是为了大吐苦水,且听不进任何建议。陈文至今还记得小丁第一次开口借钱时的样子——电话那头他声音虚弱,说自己出了车祸,急需钱做手术。陈文心一软,二话不...

    2025-08-04 118 0

  • 科普丨压力值悄悄爆表,你的身体在报警了!

    科普丨压力值悄悄爆表,你的身体在报警了!

    当代生活中,压力已经是不可避免的情绪反应。根据数据调研,‌76%的中国城镇居民存在心理压力‌,其中34%处于严重压力状态。年轻群体尤为突出,18-24岁人群抑郁风险检出率达24.1%,大学生中45.28%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问题。压力导致的失...

    2025-07-24 167 0

  • 好文丨南昌中考成绩卷到700分?家长比孩子还要焦虑未来……

    好文丨南昌中考成绩卷到700分?家长比孩子还要焦虑未来……

    最近听身边的家长谈论最多的就是南昌的中考分数线——实在是太高了!重点学校的分数线都在700多分,中考满分才740,700分以上,跟满分也没什么差别。家长们都在感叹,现在的孩子们,读书真是太难了!卷成绩的孩子,无休止的作业、考试排名、补课占据...

    2025-07-15 17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