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2020-08-17 2333 0
很多时候我们会错把同情当成了爱情,怜惜当成珍惜。
有一类人,他们会特别关注弱势群体,这个弱是相对于他们而言的,或是财力/能力/权力。
你会看到他们会充满同情心,“爱心”,全身心地投入与照顾。
但当对方拥有了足够独立的能力时,他们则快速撤离,变得冷酷无情。
如果是在亲密关系中,很容易让人觉得“爱情”消亡了。
而事实真相是:这类人可能是传说中“爱无能”的一种。
如果说关系中有爱,那么他们爱上的只是你身上他们的影子。
这个影子是复杂的,有多个面向。
那个被你感觉到的“怜惜”,是因他的脆弱无助无能投射在你的内心。
那是他无法面对和经受的体验,当它成为你的,他就可以摇身变成一个无所不能的照顾者,尽心尽力地照顾那个脆弱的“你”。
当这个关系在他的掌控中足够安全时,那个脆弱的他偶尔也会展露,而那个全能的他则又会投射到你的身上,你会感到他是如此的需要你,若是你享受于此,并认为这种彼此全然依赖的关系就是亲密的本质,那么祝贺你,你们将纠缠一生。
可是,它将是痛苦的。
因为你变得全能的时候,尽管是他投射的,但这又恰是他无法接受的,接下来他的任务就是摧毁你的价值感。
因为他内在的图式符号是:
你无能=他全能;
你全能=他无能。
一个人怎么可能无所不能?即便他把自己死撑着,也会有疲惫力竭的时候。
于是这个图式又变成了:
全能=抱怨=失望=暴怒
无能=挣扎=委屈=绝望
揭开这个死循环的方式,就是一方跳出无能或全能的自我意识。
了解亲密并不是完全满足彼此的需要。但通常不会是全能的那个他。
当那个不再置身无助无能的你变得具有独立思考和行动时。
他找不到了让其价值感(无所不能)有所展现的位置时,自恋没有了地方生长,会常常使用暴怒的方式保存自体的完整。
终于明白他永远不会爱上一个人。
因为他从来不敢不会不知道什么是爱,不相信爱。
无论是亲情之爱,还是爱情之爱。
他甚至不会爱自己,全部的自己。
他只能爱那个无所不能的自己。
那个怯弱的,无用的,需要依赖的自己都被幻想在了另一个人身上,而他使用自己成为可以无限满足于那个人的人。
造就这种全然的依附关系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在的(脆弱)需求,可以控制住关系。
一旦对方开始有(每个人都会有)独立的见识,主张,则令你感到威胁,关系的毁灭,脆弱的自己如同脱落了披着的画皮的幽魂,即将散落一地,无处安放。
愤怒总比表达脆弱更容易。
是因为暴怒产生的力量可以將自己凝聚成形,包裹起碎了的幽魂,若是对方的脆弱无助恐惧还在(通常都在),那个幽魂会顺利地回到他的内在。
当你开始感觉到对方拥有力量时,便会將无所不能投射到他身上,然后再无法(不能)看到对方的脆弱,便也无法产生同情怜悯之心,(亦使他无法感觉到被看见,被理解,被爱)纠缠与冲突开始发生。
此结果在初始就已经形成。
此爱非彼爱。
你会嫉妒他所拥有的能力,可以不需要你的能力。
当代生活中,压力已经是不可避免的情绪反应。根据数据调研,76%的中国城镇居民存在心理压力,其中34%处于严重压力状态。年轻群体尤为突出,18-24岁人群抑郁风险检出率达24.1%,大学生中45.28%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问题。压力导致的失...
2025-07-24 29 0
最近听身边的家长谈论最多的就是南昌的中考分数线——实在是太高了!重点学校的分数线都在700多分,中考满分才740,700分以上,跟满分也没什么差别。家长们都在感叹,现在的孩子们,读书真是太难了!卷成绩的孩子,无休止的作业、考试排名、补课占据...
2025-07-15 64 0
首先希望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记住一件事——正常人不会孤立、排挤别人。然而在校园生活中,被同学甚至好朋友孤立,是一种常见且令人痛苦的经历,相信不少人都有过类似感受,或经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孤立是一种社会拒绝行为,指的是个体被故意排斥在某个...
2025-07-05 89 0
“妈妈,我不想上学!” 当孩子突然频繁抗拒上学,家长或许以为是厌学情绪作祟,却可能忽视了背后更严重的校园欺凌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课题组在2020年至2022年针对3108名未成年学生的调研显示,53.5%...
2025-06-30 112 0
当我们决定走进心理咨询室,开启自我探索与疗愈之旅时,往往忽视了一个关键的准备工作——了解心理咨询的流派。就像在选择餐厅时,我们会先查看菜系,根据口味偏好决定吃川菜还是粤菜;在选择心理咨询时,了解不同心理咨询流派的特点与风格,是找到最适合...
2025-06-21 138 0
作者|MOMO全文合计约4000字阅读时间约10分钟10年前,当我去寻找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的时候,我和父亲的关系跌入了冰点。那时候,我新婚不过三年,婚姻就出现了危机,无论我怎样努力,都没有办法跟丈夫建立亲密信任的关系,他变成一个时常不回家的...
2025-06-16 14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