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故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心理故事 > 正文

独生女儿的性别困惑与对女性特质的再定义

admin 2022-03-12 12408 0

按:心盟公开课《独生子女政策与重男轻女对当代中国女性的影响》修订后的文字稿。因为全文太长,这里按不同的小标题分篇贴出。



1


我以前和大家讨论过:


计划生育政策,对独生子女家庭当中的女孩来说,其实不是一件坏事。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说它推动了中国城市里的女权的发展。


在社会学上,作为独生子女的女儿,有一个专门的词去形容她们,the empowered daughte,被赋权的女儿。这些女孩,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获得了父母全部的情感关注,以及经济上投入。比起多子女家庭当中的女儿,她们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去追逐自己的人生道路。


当然在婚姻关系里,因为她们更容易获得娘家的支持——经济上、生活上,育儿上——所以她们可能在更不会委曲求全,更容易遵循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这些是我们讲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于独生子女家庭当中女儿的正性影响。但是即便是独生子女家庭,几千年传统文化当中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在的。所以我以前也有提到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个家里面只能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是一个女儿,有的时候家长可能会情不自禁要把女儿当儿子去养,要证明在学习成绩,社会成就等方面,并不比别人家的儿子差,甚至要比别人家的儿子更强。


在这样子的思想的主导下,就会造成一批特别争强好胜的女孩。这些女孩可能从很小的时候起,会被鼓励和男孩子一样,和男孩子去竞争是吧?而这种养育的方式,会让人觉得好像它偏离了我们传统当中的对女性的要求,这样长大的女孩,和我们传统中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很不一样。


所以很多这样的女孩到了她们青春期之后,进入到青年早期,她们开始可能会有很多的困惑,这些困惑在于说:我是不是不像个女人,或者我该怎样才能做个女人?我这么好胜,这么强势,这么不会示弱,不懂撒娇,这样是不是不对,会不会让我变得不讨人喜欢,交不到男朋友,无法拥有好的婚姻,等等。


这个时候,其实会在她的身上造成一种分裂:


原来她认为女性化的特质,那些在她看来,肤浅的,虚荣的,矫揉造作的,甚至是软弱无能的,她完全不能认同的东西,似乎才是一个真正的女人的标配;


而那些她一贯认可的,争强好胜,野心勃勃,要去和同辈竞争,建功立业的愿望,原来是威胁她的女性身份的,让她变得“不像个女人”。



2


我记得我自己小的时候,包括青春期,我受的教育就是:好女孩是不打扮的,好女孩应该朴素大方,专注于学业,关注内在的品格;而如果你关注外表,喜欢化妆捯饬自己,喜欢撒娇,总是向别人寻求帮助,那就不是规矩的女孩,不是正直向上的姑娘。


基本上,我们现在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中认定的那些女性化等特质,在我们的青少年时代,被投射了很多负面的意义。


但是,当我们进入大学之后,有的时候可能会等到大学毕业工作了,我们开始听到很多其他的声音,例如说你为什么不会打扮?为什么这么邋遢?你不是个女人吗?你怎么不会撒娇,不懂示弱,你为什么要这么强势?


这些女孩会听到很多否定她原来所认同的价值的声音。然后她可能也糊涂了,到底是现在这个声音还是过去她习惯地对自己的要求,才是自己的本心。


因为真的有女孩子,天生就不喜欢穿裙子,她也不爱撒娇,她就是一个性格比较刚强、比较彪悍的女性;


或者她就喜欢简单朴素,随心所欲;


也有女性就像我讲的,她是想撒娇的,她是喜欢穿裙子的,她向往那种精致时尚的“女人味”,但因为她成长的过程里面,很多人告诉她这样不是个好女孩该做的事情,把她的天性给压抑了。


所以这一类的女性,当她们成年之后进入到了社会,她发现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对于她怎么样做一个女人的要求,发生了一个180度的倒转。


她就会有困惑,需要去重新去探索什么才是真正的我的愿望,什么其实是环境对我的要求。


这种混淆和接下来的探索,男性也会有,但是对女性的冲击会更大一些。总体上来说,如果大家青春期都很朴素,都只专注于学业,不关注外表,不太擅长去发展人际关系。对于男性来说,成年之后,他继续保持这一类的特质,没有人攻击他,“你这样不修边幅,不讲究,这样宅,不像个男人。”所以它引发的男性的内在冲突和引发的女性的内在冲突是不太一样的。


所以,比起男性来,女性面临一个很大的外在环境的变化:


人们对她的要求,包括父母、师长、社会——在她读书的时候可能和男性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但她们毕业进入到社会之后,她们会面临很多的挑战:


如果她们坚持自己原来的风格,她就会被质疑自己的女性身份;


如果她要去换一个风格,一方面是她可能不习惯,另一方面她又会遇到一个困扰——我现在这个风格究竟是我真正喜欢的,是我自己的本心;


还是我被塑造的,是把我的本心压抑掉的结果。


在这样子的一个矛盾当中,很多人她可能最后,不知道怎么样做女人,怎么样做自己。


我在我自己临床工作和观察中发现,对于女性来说,我要成为我自己和我要成为一个好的女人,开始有冲突。


而且通常人们对好女人的要求还包括了她要是一个好的母亲,一个好的妻子,甚至包括是一个好的女儿,儿媳妇。



3


有的时候在独生子女家庭里面,还会遇到一件情况,男孩女孩都会遇到,但是女儿遇到的概率更大一些,更普遍。这种情况就是,你在读书的时候,父母鼓励你好好读书,要争气,要考个好大学。可是毕业之后,父母可能会说,你最好还是留在我们身边,爸爸妈妈可以照顾你。


父母更容易向女儿提出这样子的要求。这样对这个女性来说,她其实也蛮困惑的:


之前,你们一直在鼓励我好好学习,要努力做到最好;


现在你又说,其实我不用那么累,那么辛苦。


对于一个女孩来说,找工作稳定是最重要的,结婚生小孩有一个好的家庭生活是最重要的。


所以这个时候她所产生的矛盾,不仅仅只内心需求和社会要求的矛盾,还包括了这个社会要求,家庭要求前与后的矛盾。


当然渴望孩子工作稳定,成家立业的期待同样也会出现在男性身上。

但似乎父母更倾向于对女孩子表达:

虽然你读了很多书,也挺优秀的,但是我还是希望你陪在我们身边,女孩子最后还是需要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等等。


这种安定的生活一般有两重含义:

第一个就是在你结婚生孩子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照顾你;

而另一重含义可能是个潜台词,等我们老了,上了年纪了身体不好了,你也会留在我们身边照顾我们。而且很多女孩是认可这个潜台词的。


(我有一些作为独生女的来访者就是因为考虑到第二重含义,主动放弃了国外她更喜欢的生活,更合适的工作机会,最后决定回国,她的人生以照顾父母的晚景为先。)


所以说,独生子女中这些女孩,她们最大的一个困难在于:


实际上她们是被非传统的养育女性的方式去养育,而当她们的个人特质和我们刻板印象当中,传统的女性形象有冲突的时候,她们开始陷入到一种矛盾当中,不太认可自己是一个女性了,或至少不敢觉得自己是个好的女性的。



4


在过去,不管是精神分析还是分析心理学,都会非常的强调女性特质,而它们所指的女性特质,就是我刚才说的,过去那些被文化和社会塑造的女性的刻板印象。弗洛伊德和荣格,都秉持着比较二元论,对立论的性别观,同时他们都很看重feminine principle(女性原则)。


这里的女性原则,更多是指我们身而为人的情感功能,我们和他人产生联结的愿望和能力。


但有趣的是,他们都强调的是让男人去尊重这些女性原则,去发展自己的女性特质,也就是他们的情感能力,从而更好地和他人建立关系。


而他们对女性身上的那些所谓“男性特质”,那些强势,独立,对权力的追求,对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向往(这些有时被简化污名成控制他人的愿望),是十分反感的。


他们对女性病人的治疗原则,其实也是让女性病人去发展自己的女性特质,而祛除自己身上的男性特质。


荣格长篇累牍的赞叹阿尼玛(男性内在的女性特质)对男性多么的重要,当然他也不忘提醒男性也要小心被自己内在的女人所控制,但是写女性阿尼姆斯(女性内在的男性特质)的积极部分寥寥数语,而接下来好几页纸都是写被阿尼姆斯占据的女人,也就是在他看来像男人一样强势控制,咄咄逼人的女性是多么可恶可憎可怕。


而我们在心理学临床工作中,面向自己的性别很挣扎,不能接受刻板印象中的女性特质的女性,很多年来,采取的态度都和弗洛伊德、荣格一致,帮助她否定现在的自己,发展那些所谓的“被压抑的的女性特质“,以便让她最终接受自己是个女人。



5


然而,当女性主义和性别研究发展到今天,我们开始去挑战传统当中的这些性别刻板印象。


我们开始采取一种更为有弹性的,灵活的态度去看待男人、女人,或者把其称为性别的流动性(gender fluid)。


我们开始认识到,所谓男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女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和文化共同塑造的。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进步,过去那些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定义,会变得过时,不再具有适应性。


我们尝试着把那些性别对立的,泾渭分明的内容拿走,


不再认为:

女人应该是温柔的,男人应该是坚强的;


不再认为:

女人应该是个照顾者,是个好妈妈,她不应该自己对功成名就的渴望凌驾在要照顾好家庭之上;


不再认为:

野心勃勃,想要去追求权力和财富,获得影响力和话语权,这些都只能是男人该干的事情。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女人,她认可自己的性别身份是个女人,并不想做变性手术把自己变成一个男人,哪怕她强势又霸道,或者独立又自信,就是要追求功名利禄,追求事业的成功,她仍然是一个真正的女人,而不是一个向男性认同的女人。


而在中国,因为独生子女政策,以及重男轻女的倾向,实际上无意中,促进中国女性的多样性。


这些把自己的女儿当儿子养的父母,鼓励女儿向他们原初认为地向男性认同的方向发展,实际上让这些女儿扩展了自己人格特质。


所以现在我们青年一代的女性中,出现了很多重新定义女性特质的可能。


而我们现在的临床工作,我们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则是帮助这一类的女性更好地去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而不是要改变她,把她变成另外的一个样子。


换言之,我们和她一起,通过认同她自己本身拥有的这些特质,重新去定义一个女人应该有的样貌。所以我们不是和她一起去探索,女人应该是怎样,而我又该怎样朝着那个方向去努力;而是和她一起去发现,我是什么样子,而且我能认可并喜欢我这个女人的样子的。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我们作为心理治疗师、临床工作者,很多时候也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局限,努力克服自己的偏见,要花时间不断识别那些刻板印象,特别是隐形的刻板印象。而性别议题却偏偏是最容易形成不知不觉的刻板印象,制造偏见,引发冲突和争议的。


希望终有一天我们能接受,一个不认为自己是跨性别的女人,无论她是娇弱或健壮,天真或精明,温柔或彪悍,精致或朴素,胆怯或勇猛,细腻或直率,无论她喜欢小孩子,还是讨厌小孩子,无论她爱男人,还是爱女人,甚至独身主义不打算爱任何人,凡此种种,都可以代表女性的一种面貌。


而我们最终也认可,无论男人,女人,首先都是一个人,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而不是一个被分类规训的符号。




编辑 | 方容


 推荐你看 


《青蛇劫起》之女性成长

无法取悦的母亲是有多伤孩子

书摘 | 奖罚行为对孩子成长真的有用吗?




预约登记表

地址:南京东路898号  中信医药谷(百度地图搜索)


邮箱:18000214180@163.com



相关推荐

  • 情绪稳定,何尝不是一种霸凌

    情绪稳定,何尝不是一种霸凌

    文章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作者| 妙黛、编辑|花花最近网上有一个非常火的视频,被称为“一碗面引起的崩溃”。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对情侣一起去吃面,结果等了半个多小时面才上来。女孩吃了一口之后发现,面不仅坨了,而且还有...

    2023-05-06 1508 0

  • 最负向的情绪能量不是愤怒不是恐惧,竟是它……

    最负向的情绪能量不是愤怒不是恐惧,竟是它……

    心理学家DavidR.Hawkins分析了各类情感的能量等级,从最负面、伤身的情感,到最正面、滋润的情感,所有情感里面,排名最低的不是愤怒、悲伤、恐惧,你认为应该是什么?排名最高的不是骄傲、勇气、真爱,你觉得会是什么? David提到“...

    2023-05-06 4018 0

  •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

    本文摘自:《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作者:[英]罗伯特·戴博德本文整理:姜宛彤本文编辑:方容经典语句1.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2.但你要明白,世界还在继续运转,不会因为你情绪不好就停下来。3.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

    2023-05-06 1196 0

  • 五一假期,宅家必备心理学小说,推荐来啦!

    五一假期,宅家必备心理学小说,推荐来啦!

    作者|王雅妮编辑| 方容01《女心理医师》ABOUTthisBOOK【作者】毕淑敏【简介】这是一篇长篇小说,分为上下两册。小说以主人公的生活感情为主线讲述了心理师与来访者的故事,以女心理师贺顿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在她和丈夫...

    2023-05-01 699 0

  • 咨询师的成长之路(一棵韭菜的养成 )

    咨询师的成长之路(一棵韭菜的养成 )

    背景信息:2023年2月1日,钟杰博士发起了第二届中国心理咨询师职业发展小会。以下为参会嘉宾杨芳芳的发言稿。杨芳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注册系统助理心理师江西睿德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办人收费咨询时数5000+小时我是专职执业的咨询师,从事咨询工作...

    2023-03-23 1047 0

  • 我为什么讨厌女生节、女神节

    我为什么讨厌女生节、女神节

    又一年的3.8妇女节来了关于女生节、女神节、妇女节的名称论战也再次拉开帷幕来源:微博(下同)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3.7女生节,女生节的画风是这样的:非常宠溺的画风,让人心醉我们来看看“女生们”的回应再来看看“女神节”3.8女神节,似乎...

    2023-03-09 760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