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故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心理故事 > 正文

科普丨恐婚症

admin 2024-07-12 684 0

点击↑关注 “江西睿德心理”


在当代社会环境中,结婚依旧被视为人生的重要事件,哪怕在社会舆论的宣扬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恐婚」、「拒婚」。
然而内心深处,许多年轻人未曾放弃寻找心中的「soulmate」。
由此,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年轻人为何抗拒婚姻,甚至恐惧婚姻。

据资料统计,70%的新人或多或少存在类似的心理反应,是现代都市白领的通病,是有代表性的现代社会心理疾病。
多发生于25-30岁这个年龄段,而以30岁上下且收入较高、恋爱时间较长的白领“恐婚”尤为严重,除极个别的情况达到了某种临床意义上的心理疾病外,大部分都是正常的。



「恐婚症」
的常见表现:
「恐婚症」顾名思义,就是恐惧婚姻。
通常表现为:

  1. 对结婚话题的回避或紧张:恐婚症者往往在面对结婚相关的话题时,感到异常紧张或焦虑。他们可能会在谈话中刻意回避这类话题,或者当这些话题出现时,表现出明显的不适感。这种回避可能源于对婚姻本身的恐惧,或担心婚姻会给自己带来束缚和责任。
  2. 在关系中保持距离,避免深度承诺:在恋爱关系中,恐婚症者往往不愿意过于深入地投入,他们可能会在关系达到一定深度时退缩,避免做出更深的承诺。这种行为可能是出于对未来婚姻生活的不确定感,或是害怕失去个人自由和独立。
  3. 对伴侣的过度理想化或贬低:受到恐婚症影响的人会在评价未来伴侣时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他们可能将伴侣理想化,认为对方是完美无缺的,这种不切实际的期望可能会导致婚后的失望和矛盾。另一方面,他们可能会贬低伴侣,看不到对方的实际优点,这种负面评价可能会削弱两人之间的关系。
  4. 对未来婚姻生活的悲观预期:恐婚症者可能会对未来的婚姻生活充满悲观,担心自己无法处理好婚姻中的各种问题,如家庭管理、亲子关系、夫妻间的情感交流等。这种悲观态度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婚姻决策,使他们在面临结婚选择时犹豫不决。
  5. 在面临婚姻决策时出现焦虑或恐慌情绪:当面临婚姻决策,如求婚、婚礼筹备或法律手续时,恐婚症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或恐慌的情绪。这种情绪反应可能源于对长期承诺的恐惧,或是担心一旦结婚就无法回头。在严重的情况下,这种恐慌可能导致他们在婚礼前临阵脱逃。



「恐婚症」

的心理成因是什么?

「恐婚症」的心理成因十分复杂,既有个人层面,也有社会层面,两者交织一起,恐惧婚姻者往往难以梳理清楚其中思考逻辑,浮于表面往往是——

  1. “如果我结婚了,我就会失去自由。”

  2. “婚姻意味着责任和束缚,我无法承受。”

  3. “一旦结婚,我就必须永远和对方在一起,这太可怕了。”

  4. “我不相信我能找到一个理想的伴侣。”

如果你曾经有过以上想法,或许可以从下面罗列的五种成因中找到自己恐惧婚姻的真相:

1. 认知因素

a. 负面认知与期望:恐婚症个体可能对婚姻持有负面的认知和期望,如认为婚姻会导致个人自由的丧失、责任增加、经济负担加重等。这些负面预期可能源自于个人早期的经验或通过观察他人婚姻中的冲突而形成。

b. 灾难化思维:在面对婚姻相关议题时,恐婚症患者可能倾向于夸大婚姻中的负面影响,甚至将一些正常的婚姻问题看作是无法解决的灾难,从而产生过度的焦虑和恐惧。

2. 情绪因素

a. 情绪感染:在成长过程中,如果个体所处环境中存在对婚姻的负面情绪或态度,如父母的负面婚姻经历,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个体对婚姻的看法和情绪反应。

b. 情感经历:过去的负面情感经历,如被背叛或深度的情感创伤,可能导致个体对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联系感到恐惧,进而对婚姻产生抗拒。

3. 行为因素

a. 回避行为:由于对婚姻的恐惧,个体可能采取回避行为,如避免和伴侣讨论婚姻问题,或在关系中保持一定距离,以减少对婚姻的直接面对。

b. 自我保护:恐婚症个体可能本能地采取自我保护的行为策略,以避免在婚姻中受到伤害。这种行为虽然可以短期内减少焦虑,但长期来看可能影响人际关系的深入发展。

4. 社会文化因素

a. 社会期待与压力:在某些文化背景下,婚姻被看作是成年人的必经路径,这种社会期待可能对不愿意或害怕结婚的个体产生压力,进一步加剧恐婚的心理。

b. 媒体影响:媒体对婚姻失败、离婚等负面新闻的渲染也可能影响个体对婚姻的看法,使他们对婚姻产生恐惧。

5. 心理防御机制

a. 投射:个体可能将自己对婚姻的恐惧和不满投射到伴侣或未来的婚姻生活上,认为是对方或者婚姻本身有问题,而非自己内心的恐惧。

b. 否认与压抑:恐婚症个体可能会下意识否认自己对婚姻的真实感受,或者压抑自己的恐惧和焦虑,表面看似对婚姻无所谓,实则内心波动剧烈。

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和干预恐婚症,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多方面因素,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情感支持、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个体逐步解开心结,建立健康的婚姻观和人际关系。


如何克服

「恐婚症」?

想要克服「恐婚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行动:

  1. 理解恐惧的来源:首先,需要深入了解自己对婚姻的恐惧是基于什么。

    这可能包括对失去自由的担忧、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对过去经历的反映,或对亲密关系中的伤害感到害怕。

    通过日记记录、自我反思或与信任的朋友交流,可以帮助你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恐婚源头。

  2. 面对而非回避:逐渐面对与婚姻相关的情景,而不是避免谈论或思考关于婚姻的问题。

    例如,可以和朋友讨论关于婚姻的话题,参加婚礼,或者阅读有关建立健康婚姻的书籍。

  3.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恐惧感相当强烈,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专业的咨询师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等技术帮助你识别和改变那些导致恐惧的不合理思维模式。

  4. 建立现实的期望:了解并接受没有完美的婚姻,每段关系都需要努力和承诺。

    与已婚的朋友或家庭成员交谈,了解他们对婚姻的看法及其实际经历,这可以帮助调整你对婚姻的期望

  5. 增强个人安全感:在考虑结婚之前,确保自己在情感上、经济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这不仅可以减少对婚姻的依赖感,也能提供更强的安全感。

  6. 慢慢建立信任:在恋爱关系中,慢慢地与伴侣建立深度的信任关系。

    分享你的感受、恐惧和期望,听取对方的想法。这种开放的沟通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7. 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待婚姻亦然。

    专注于婚姻可能带来的积极变化,例如伴侣间的支持、成长的机会以及生活中的快乐时光。

  8. 设定小目标:不需要急于一步到位,可以为自己设定一些小的、可实现的目标,如参加婚前辅导课程,或是和伴侣一起规划一次旅行。

    这些小步骤可以帮助你逐渐习惯并接受婚姻生活。

记住,每个人的婚姻之路都是独一无二的,找到适合自己的步伐和方式至关重要。

v2-075745b0a617a2388e52e613127296d8_720w.jpg


TAGS:

相关推荐

  • 想要2025年过得好,先停止你的灾难化想象

    想要2025年过得好,先停止你的灾难化想象

    点击↑关注“江西睿德心理”年末将至,有多少人并没有迎接新年喜气,反而愁云惨淡,心有惶惶?陷入“被裁员”的惊惧之中,更害怕“再也找不到工作”。如果有这样担忧的朋友,请此刻先放下手机,认真思考一下——真的会找不到工作吗?还是找不到好一点的工作...

    2024-12-21 74 0

  • 科普丨出现这些症状,说明你该休息了

    科普丨出现这些症状,说明你该休息了

    点击↑关注“江西睿德心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很多人都像上紧了发条的机器,不停地运转。身体和心理都在默默承受着压力,有时甚至发出警报,而我们却未曾察觉。其实,有很多症状在“告诉”你:你已经太累了,是时候该停下来,关注一下自己的身心状态了...

    2024-12-13 159 0

  • 读书笔记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读书笔记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点击↑关注“江西睿德心理”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本期推荐《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推荐指数:★★★★★推荐语:作品通过蛤蟆先生的故事,生动演绎了心理咨询的过...

    2024-12-06 146 0

  • 科普丨理解与应对投射性认同: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的解析

    科普丨理解与应对投射性认同: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的解析

    点击↑关注“江西睿德心理”《论语》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会发现自己或他人似乎将某些特质、情感或动机强加于他人身上,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投射性认同”。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影响着我们的人际关系和自...

    2024-11-29 216 0

  • 好书推荐丨《外遇心理学》解析性别差异下,男人和女人是如何看待外遇的?

    好书推荐丨《外遇心理学》解析性别差异下,男人和女人是如何看待外遇的?

    点击↑关注“江西睿德心理”整理者:方容男人和女人对外遇有不同的反应,具有典型的性别特征。通常来讲,在外遇事件暴露后,女人更倾向于重建婚姻关系,维系旧情;男人则可能更倾向于结束婚姻关系,另觅新欢。女人更容易陷入伤心痛苦、低迷消沉的情绪中,并...

    2024-11-16 194 0

  • 科普丨过度思考会遇到的7个问题

    科普丨过度思考会遇到的7个问题

    点击↑关注“江西睿德心理”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选择多样的时代,过度思考似乎成了许多人的常态。我们不断地在脑海中模拟各种可能性,试图找到最完美的解决方案,但往往却陷入了无尽的循环之中。这种看似追求完美的行为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问题和挑...

    2024-11-09 19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