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2022-12-29 1242 0
作者 | 郑晓星 编辑 | 方容
01 每一个崩溃的背后都隐藏着羞耻的自体
我有一个来访,工作了很长时间了,虽然每周他都准时来接受治疗,但每次在治疗中他都无话可说。他会非常认真地听我说话并且对我的分析解释表达认同,但他却对我能否帮助他不抱任何希望。 他刚来接受治疗的时候,有着严重的抑郁症状,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学习能力严重下降、经常哭泣、自残、强烈的自杀念头、攻击他人和虐待小动物的幻想等等,经过药物和心理治疗联合干预后,情绪好像平复了很多,不再哭泣,也不再自残了,内在的施虐幻想也消失了,也能够坚持去完成一些学业,但还是处于一种生无可恋的状态,用他的话说就是:活着和死了没有区别,活一天混一天,明天就死了也可以,对未来没有任何期待。和我的工作仅仅是基于病人和治疗师两个身份的对接,他和我是两个没有情感的工具人。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在和他工作的过程中昏昏欲睡,为了避免犯困,每次在见他之前,我都要喝两杯咖啡加茶冲泡的饮料。这样做的后果是那天晚上我可能到凌晨两三点还无法入睡,可是在白天和他工作的过程中我还是要强撑着避免自己睡着。 这样往复几次,我实在受不了了,我小心翼翼地和他反馈了我的感受,我跟他说:我觉得你的心里好像有一个荒凉的世界,你自己不忍心看它也害怕别人看到它。你好像有一些梦想,但梦想被葬送在了那片荒芜中。从一个正常的心理反应来看,如果我们被迫放弃一些我们珍爱的东西,我们应该会有悲伤和心痛的感觉,你不想为你失去的梦想难过,所以你选择了隔离自己的情感,同时你也无意识地要催眠我,因为你还没有做好准备和我一起去面对内心中巨大的遗憾和哀伤。 这个孩子刚开始非常恼怒地反驳我,说他从没有过什么梦想和渴望,他一直心如止水。 而事实上,在前几次的治疗中,他曾经轻描淡写地提到,他在学校的乐团选拔中落选了,只是当时我没有意识到这件事对于他的意义。基于我们前期还算良好的工作联盟,我决定冒险面质一下他:我记着你学了好多年的什么乐器来着?是双簧管吗?你还曾经上台表演过,你还懊恼当时准备工作没做好。他快速地纠正我:单簧管。 然后他的神情一下子黯淡下来,悲伤地说:我五音不全,学不了乐器。 我意识到这样的一个结论沉重地打击了这个孩子对音乐的热爱。 我问他是谁给了他这样一个判断,他犹豫了一下,告诉我:乐团的一个老师,我不想说他的名字。我唱歌跑调,我不会听音准,我听不出来自己跑调也听不出来别人跑调。我和他确认:你曾经满怀希望,自己能够站在舞台上演奏单簧管。这个梦想的破碎让你失去了对生活所有的兴趣,这是你这一年多来觉得生无可恋的原因之一,是吗?他承认了这一点。 后来我和孩子的父母谈话,父母非常诧异,他们从不曾知道孩子经受过如此巨大的打击和失望,他们能够知道孩子对单簧管的热爱,在孩子陷入抑郁后,他们曾经多次鼓励孩子继续学习单簧管,可是孩子都拒绝了。 他们以为这也是孩子的缺乏动力所致,从未理解孩子因为自己“不具备学习乐器的先天条件”的判定承受着怎样的沮丧、绝望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自我的羞耻感。 我和孩子的父母探讨帮助孩子寻找其他的专业老师对孩子进行重新评估并且制定适合孩子的发展方案。 事实上,当和孩子对于自己被无情地判定为“五音不全而不具备学习乐器的资格”进行讨论之后,孩子已经不再执着于单簧管的梦想了,他开始变得有活力并且对未来有了很多新的规划,他提到了自己想当数学家的梦想,告诉我北大的韦东奕是他的偶像。
02 在崩溃边缘的骤然减压,存在自体瓦解的风险
当我再去回顾这个案例,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对于青少年来说,基于他们的自恋、想要和父母分离的趋势、证明自己具备独立能力的愿望、挑衅父母权威的潜在需要、超越父母的渴望等心理发展特点,很多时候他们是羞于向父母表露自己内在无助、无能的部分并且羞于向父母求助。 这样的强迫性自我依靠的特点,导致他们内心经常承载了父母无法看到的沉重情感。 而父母由于无法理解到孩子内在的复杂情绪,急于把孩子从当下压力中解脱出来的做法或许会带给孩子对自己更深的绝望。 网上有一个叫宋清辉的经济学者,去年他的12岁的儿子宋昊然跳楼自杀了。 从那天起,他每天都在网上表达对孩子的哀思,让人心痛。他曾经回忆孩子跳楼的前几天和妈妈的一个互动。 “孩子,去年事发前几日,你的期中考考试成绩很差,妈妈在餐桌旁跟你说,梵高没有进任何画室学习画画,也能自成一派。 不适应就不用再去学校了,给你办理退学,专门在家画画。 你没有同意,还拿出一些作业给妈妈看,证明你一直在努力。 从小到大你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你默默承受了难以承受之重”。 我们不能去指责妈妈的回应不够好,因为在面对孩子的困难时,我们未必能够回应得更好。 身为父母,我们对孩子有着太多的关爱和担心,我们不忍心孩子当下受苦但又害怕孩子未来受苦;我们既不想给孩子太多期望让孩子压力太大又惶恐今天不给孩子施压会让孩子错失未来更好生活的机会。 身为父母,当我们自己对生存有着强烈的焦虑时,我们会控制不住地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充满焦虑,从而我们会忍受着内心的煎熬和焦灼,狠心地不去听孩子内在的声音,而只是想着很着急地解决问题,如果孩子还能扛住就想办法让孩子继续扛着,如果扛不住就想办法让孩子不要崩溃。 在父母努力地为了保全孩子降低对孩子期望的过程中,父母在努力说服自己,无论我的孩子怎样,我都爱我的孩子。而孩子却没有这样的坚信,大部分的孩子在自己表现得不好时,是认为自己不会被爱的。 于是家长因为对孩子的爱一再降低对孩子的期望的过程往往被孩子曲解成父母一点点放弃自己的过程。当孩子陷入自己不好的感受时,他需要的可能是从父母那里看到自己变好的希望,而不是不再给期望。
03 父母的回应需要修复和巩固孩子“好”的感受
克莱因说:“当事人需要足够相信自己是好的,才能够获得调动感受爱的能力”。 如果孩子认为自己不好,父母跟孩子说“不管你怎样,我们都会爱你的”,孩子很难真正相信这句话,他会觉得父母只会为了安慰自己,并且会因为自己让父母伤心失望而陷入内疚中,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冲动,非常强烈地渴望去修复父母失望的情绪。 但有时情况会是非常得令人绝望,于是强烈的修复冲动引发了巨大的压力和极度的痛苦。 当孩子对于让父母重新对自己抱有希望的尝试感到绝望后,孩子的内心就会发展出一个荒凉无助的世界。 当宋昊然的妈妈非常着急地想要把孩子从学习的压力下解脱出来时,忽略了孩子已经内化的超我标准,学习不好的孩子是失败和可耻的,是不值得被爱的。 妈妈的本心是要给孩子减压,不舍得孩子再受折磨了,可在孩子的理解里,是妈妈对我彻底失望了,妈妈已经不再对我抱希望了。 基于对重新在学业上获得成功的极度不自信以及由此体验到的巨大压力,孩子最后只能选择用死亡来逃离这些沉重的、不堪忍受的混沌情绪。 有时候觉得很遗憾,这些深陷抑郁的孩子如果能够看清楚自己内在混乱的感受,他们经常是可以重新去思考自己的生活的。 但往往,父母和孩子在调整各自态度的过程中存在很多误解,最后导致孩子选择了一条永远无法得到修正的死亡之路,给父母和身边亲近的人留下了永远无法修复的创伤。
04 理解永远先于建议
大部分父母都非常坚定地相信自己是全心全意爱着孩子的,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发展得更好,父母认为孩子总有一天会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 可是我们真得忽略了,孩子和我们不是融为一体的,孩子不会在被父母因为忙于工作无法陪伴自己、因为犯错误被辱骂、因为表现不好被责罚之后,还和父母一样坚定地相信父母是爱自己的。 我有一个严重进食障碍的来访,父母每个月花几万块钱让她接受治疗,可她却认为父母爱的不是她,只是爱作为父母的女儿的这个身份。如果父母在家里她就非常害怕出门,因为她总担心一旦她关上门,父母就会在门后议论她。 从这些孩子的感受里,我们可以去体会, 孩子是多么在意父母对自己的看法、 多么害怕让父母觉得自己不好 以及多么恐惧自己不被父母所爱。 孩子期望的不是父母基于责任对自己的付出,而是希望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对父母是有价值的。 所以,在孩子面对压力表现不佳、在孩子深陷抑郁无力自拔时,我们需要谨慎地去思考我们将要做出的给孩子减压的表示。 一是我们一贯的养育态度,如果我们此前对孩子抱以很高的期望,在孩子遭遇困难的时候我们贸然表达从今往后孩子怎样都可以,这种“前倨后恭”的态度不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解救,尤其是本来内心力量感比较弱、比较懂事乖巧体贴大人的孩子,要么开始自暴自弃,要么就走上一条不归路。 二是要去思考自己是否真得已经放下了对生活的焦虑,很放松地去和孩子重新思考人生的规划。有些父母一方面表达孩子可以不努力,一方面无意识地自己更加拼命工作,可能是为了给孩子积蓄更多的财富保障,也可能是想以此抵御内在对于孩子真的放弃努力的不甘和恐惧。 最后我们需要经常提醒我们自己,现实的孩子和我们内心的孩子是有很大区别的,长大的孩子已经不再像幼年的孩子那么信任和安心地依赖父母。 他们的羞耻心在父母面前有可能是最强烈的,因为所有深爱父母的孩子都非常害怕让父母失望,所以他们可能并不会向父母袒露自己的无助和无力。 面对濒临崩溃的孩子,父母需要谨慎地相信自己的观察、避免轻易地给出指导和解决方案,而是需要先搞清楚孩子经历了怎样的一个心路历程。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晓星心理医生
推荐你看
预约登记表
预约咨询
18000214180 18000214180@163.com 南昌市南京东路898号国信医药谷
文章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作者| 妙黛、编辑|花花最近网上有一个非常火的视频,被称为“一碗面引起的崩溃”。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对情侣一起去吃面,结果等了半个多小时面才上来。女孩吃了一口之后发现,面不仅坨了,而且还有...
2023-05-06 1972 0
心理学家DavidR.Hawkins分析了各类情感的能量等级,从最负面、伤身的情感,到最正面、滋润的情感,所有情感里面,排名最低的不是愤怒、悲伤、恐惧,你认为应该是什么?排名最高的不是骄傲、勇气、真爱,你觉得会是什么? David提到“...
2023-05-06 4531 0
本文摘自:《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作者:[英]罗伯特·戴博德本文整理:姜宛彤本文编辑:方容经典语句1.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2.但你要明白,世界还在继续运转,不会因为你情绪不好就停下来。3.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
2023-05-06 1630 0
作者|王雅妮编辑| 方容01《女心理医师》ABOUTthisBOOK【作者】毕淑敏【简介】这是一篇长篇小说,分为上下两册。小说以主人公的生活感情为主线讲述了心理师与来访者的故事,以女心理师贺顿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在她和丈夫...
2023-05-01 1155 0
作者|胡嘉骊、胡嘉祥、王雅妮、姜宛彤编辑| 方容耽美,最初指无法到达的终点。随着小说的发展,赋予了它新的意思:“耽”,沉溺;“美”,则指美好的事物。耽美,即沉溺于美好的事物。耽美最早是指一切以美为基准的事物。耽美一般有漫画和...
2023-04-17 9337 0
“爱情是一种瘾。当进展顺利时是一种完美的上瘾,而不顺利时则是一种可怕的上瘾。”——费舍尔做完下面的《费舍尔爱情量表》,看看你对TA的”恋爱感觉“,你爱TA到底有多深?你对TA上瘾了吗?好啦~问卷已经做完了,你已经看到答案了。费舍尔从生物学的...
2023-04-03 4001 0